关键词:
电损伤
流行病学
心理
预后
影响因素
摘要:
背景
电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是各个国家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电损伤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教育普及程度以及制度保障等。我国电损伤占烧伤总人数的9%左右。2000年至2009年,陕西地区电损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总体死亡率约为1.6%。电损伤不仅造成身体组织的直接损伤,还可能引起白内障、胃肠道功能紊乱、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精神心理甚至性功能障碍等问题。临床上对于电损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多共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电损伤对于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电损伤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等问题研究还不够充分。另外,近几年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电力行业向智能化转变的阶段,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对电损伤的发病与及预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电损伤研究多限于特定地区的人群,无法全面反映电损伤预后的真实情况。因此,开展电损伤流行病学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陕西省乃至全国电损伤的治疗及公共卫生学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究近年来住院患者电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电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减少电损伤发病率及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电损伤(电弧烧伤除外)患者的病例信息,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2022年10月7日至2022年11月24日。统计年龄、性别、职业、受伤时间、院外时长、住院时长、电压、昏迷情况、电击入口、电击出口、伤口情况、高处坠落伤病史、骨折情况、内脏损伤情况、烧伤情况、手术情况、住院费用等,随访神经恢复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心理及身体迟发症状发生情况、重返工作及生活时间、家属心理问题等。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率、中位数、均数等方法进行统计描述,使用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推断。正态资料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偏态资料数据表示为中位数(25%间距、75%间距),分类数据表示为率。
结果
(1)流行病学特征:共收集电损伤病例385例,成功随访324例,失访率为15.8%。电损伤以男性占比94.3%,女性占比5.7%,主要集中在青年(50%)和中年(38.2%)人群,平均年龄为36.2岁(±15.5)。非电力从业者是电损伤的主要人群,占比高达73.6%。电压以220V和380V为主,低压电(≤1000V)与高压电(>1000V)触电人数比例为3:1。11年间,电损伤病例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自2016年起发病人数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20.1%。患者平均手术次数为1次(0,3),截肢率为14.8%,平均住院时长为21天(9,43)。
(2)预后情况:电损伤死亡率为1.8%。17.1%的患者伴有永久性神经损伤,10.8%的患者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18.5%的受访者存在心理问题,9.6%的患者符合PTSD诊断标准。93.7%的患者成功返回工作岗位,平均返岗时间为6个月(2,12)。
(3)预后影响因素:截肢的影响因素为电压、肌肉损伤以及过电路径;皮肤移植的影响因素为电压。心脏损伤的影响因素为昏迷和过电路径;劳动力丧失的影响因素为电压、高处坠落史以及肌肉损伤;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为肌肉损伤;白内障的影响因素为头颈部过电。
结论
截肢(指趾)、皮肤移植、劳动力的丧失、器官损伤与触电电压有关,电压越高,预后越差;伴有高坠史的病人神经损伤、丧失劳动力的几率大于无高坠史的病人;过电路径包含头颈部患者患白内障的几率较大;过电路径包含胸部、腹部及下肢的病人的病人截肢、心脏损伤的几率较大;伴有骨折及脑损伤、肌肉损伤的病人遗留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较大,预后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