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摘要:
目的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EHF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郑州市金水区医疗机构诊断的73例EHF病例的个案调查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症状体征、一般实验室检查、既往史、接触史等,应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3例病例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男女比3.56∶1;年龄19~77岁,平均(46.51±14.60)岁,30~<60岁53例,占72.60%;农民53例,占72.60%;发病集中在11-12月,共40例,占54.79%。按照发病时居住地统计,就诊病例数最多的是新乡市(11例,占15.07%),郑州市和周口市各10例(13.70%),4例(5.48%)为外省病例。发病-就诊、发病-住院、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5、6和13 d。疾病分型包括轻型30例(41.10%)、中型28例(38.36%)、重型11例(15.07%)、危重型4例(5.48%),临床表现多见起病急(84.93%)、发热(82.19%)、乏力(82.19%),实验室检查多见蛋白尿(78.08%)、血小板减少(71.23%)、白细胞升高(56.16%),同时出现“三红”征患者占27.40%,同时出现“三痛”征占34.25%。危险因素接触史调查显示,“工作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居住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和“食物、粮食无防鼠设备”的比例分别为72.60%、65.75%和72.58%,“发病前1个月内曾被昆虫叮咬”和“发病前1个月内曾在场院禾草上坐卧”的比例分别为22.58%和24.19%。结论 青壮年、农民为EHF的高发人群,部分患者出现典型“三红”征、“三痛”征临床症状,起病急、发热、蛋白尿和血小板减少可作为EHF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预防EFH应避免人员接触鼠及其排泄物,食物、粮食存放应做好防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