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部分地区
猫病毒病
流行病学调查
猫白血病病毒
遗传演化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宠物猫逐渐融入了人类的日常,成为家庭的重要一员。猫需求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养殖业的快速扩张,而集约化养殖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式。但快速、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容易导致病毒病的高发,严重危害着养猫业的健康发展,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Feline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FAIDS)、猫杯状病毒病(Feline calicivirus disease,FCVD)、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猫传染性鼻气管炎(Fel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FVR)、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 panleukopenia,FPL)、猫流感(Feline influenza A,FIA)和猫白血病(Feline Leukemia,Fe L)是当前严重危害猫健康的主要疫病,但大部分尚无针对性的商品化疫苗,即使FCVD、FVR和FPL的商品化疫苗已在猫群中较为普遍的接种,但仍然呈现较高的流行趋势。疫病防控效果的欠佳直接暴露了当前对病毒流行状况和遗传变异规律认识的短板。因此,广泛开展猫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疫病的流行本底,探究重点病毒的遗传演化规律是研发有效疫苗和药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的基础。为此,本研究于2023年开展了中国部分地区猫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流行率最高的猫白血病病毒(Feline leukemia virus,Fe LV)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
2023年从济南、日照、北京、廊坊、青岛5个地区不同规模动物医院共采集包括猫血清、口鼻拭子和粪便样品在内的525份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主要疫病病原的核酸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检测样本中,主要病原均有阳性样品存在,但阳性率差别较大,其中Fe LV、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阳性率较高,分别达到了50.3%和29.9%;猫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次之,阳性率分别为17.7%、14.5%;猫流感病毒(Feline influenza A virus,FIAV)、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FCo V)和猫疱疹病毒Ⅰ型(Feline herpesvirus-1,FHV-1)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7%、4.8%、3.8%。此外,在2023年的检测中,我们发现混合感染占比67%,远高于单纯感染的比率33%,其中,混感4种及以上病原的样本占比6.4%,混感3种病原的占比20.2%,混感2种病原的占比40.4%。对混感2种病原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含Fe LV的样品达到了91%。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病原的流行状况呈现不同的趋势:从时间维度来看,Fe LV的流行率始终最高,其次为FPV、FIV、FCV,而FHV-1的流行率最低。从地域情况来看,廊坊地区各病毒的检出率较低,最高的Fe LV仅为42.9%,而青岛地区的各病毒阳性率最高,Fe LV的比例高达67.3%;Fe LV在除济南外的地域检出率均最高,FPV和FCV的阳性率也都较高。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5个地区,Fe LV是当前流行最为广泛的病原,这与其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多样的特性是一致的。同时Fe LV可导致机体免疫抑制,极大增加猫感染其他病原的几率,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遗传演化分析,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接下来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Fe LV检测阳性样本的pol基因和env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共获得pol基因序列47条、env基因序列61条。(2)为筛选能够获取Fe LV全基因序列的样本,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的RT-q 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特异性扩增最低为9.648×10~0拷贝/μL的Fe LV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于该方法,选择核酸含量为9.648×10~4拷贝/μL以上的Fe LV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测定。(3)经分段扩增和序列的拼接,成功获得Fe LV全基因序列4条(J1、F33、F37和F38),并对获得的全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J1、F33、F37和F38的基因组的同源性与Fe LV-A亚型的LC765227和LC765228最高,且在进化分析中与之进化关系最近,显示所获得的4个基因组序列均为Fe LV-A亚型。随后,分别对三个结构基因进行同源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pol和env基因与全基因类似,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与LC76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