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基因片段
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防治效果
摘要: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我国养猪业常见的急性肠道性传染疾病,以食欲降低、呕吐、水样腹泻、脱水衰竭等为基本特征。PED主要通过口鼻、粪便、乳汁等途径传播,可侵犯小肠肠系膜淋巴结、损伤微绒毛,影响猪肠道吸收,引发腹泻。PED具有传播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仔猪易感染且感染死亡率高。PED的发生会给猪场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时刻监测猪场PED分子流行病学趋势,并分析其防治措施成效及不足等,对于针对性防控PED,减少猪场损失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地区爆发了严重的PED疫情,为了解广西某集团PEDV流行态势,本试验进行了以下研究。
1.2023年广西某集团24个规模化猪场PED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本研究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对广西某集团来宾片区、南宁片区和钦州片区总计24个规模化猪场采集了粪便,肛拭子、环境、乳汁、肠道样品共计20388份,其中粪便样品7889份,肛拭子样品9504份,环境样品2672份,乳汁样品315份,肠道样品8份。在采集的样本中,进行混样检测5437份。在5437份检测样本中,PEDV阳性数1985份,阳性率为36.51%,RV阳性数663份,阳性率为12.19%。PEDV阳性率在春季、冬季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5.45%、44.58%,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季节性逐渐模糊。RV的阳性率在春季最高,阳性率为28.37%。从地区来看,来宾片区的PEDV阳性率高于南宁片区,钦州片区RV阳性率为三个地区中最高。
为了研究该集团PEDV分子流行病学,本试验对PEDV阳性样品进行了PEDV S基因全长扩增,共获得了25条PEDV S基因序列。对测序毒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序毒株之间的同源性最高达100%,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5%-99.4%,氨基酸同源性为92.4%-99.6%。遗传进化显示12株测序毒株属于G2b分支,13株测序毒株属于S-INDEL-LIKE分支。与CV777相比,本试验测序毒株在COE、SS6存在多处氨基酸突变;对其糖基化位点预测,进化分支为S-INDEL-LIKE的PEDV毒株与经典毒株CV777、S-INDEL-LIKE毒株CH-HNBR-01-2021相比,差异较大,将测序毒株为G2b的毒株与CH-HBSY-12-2020比较,仅测序毒株2023-22,2023-27,2023-28,2023-69在787aa多了NFSV;对其进行抗原指数预测,其差异主要表现在S蛋白N端。将本试验测序毒株与CV777相比,测序毒株核苷酸存在多处点突变和插入以及缺失。对跨膜区进行预测显示,本试验测序毒株均存在跨膜区,并且在1-20aa处存在信号肽。
2.广西某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防治效果研究
广西某规模化猪场2023年7月17日爆发PED疫情,采取腹泻疫苗免疫(A公司WH-1株+AJ1102灭活苗)、高同源性的疫苗免疫、紧急处理措施以及返饲措施等,历时25天成功控制PED疫情,无大规模腹泻,但是环境带毒,仔猪偶有零性腹泻。该猪场因PEDV死亡的仔猪总数为8481,仔猪死亡率31.59%(8481/26848),各线因PED死亡仔猪占比最高的是一线、七线、六线,分别为46.08%、42.86%和31.07%。总体死亡率较相对较低,并及时控制住PED疫情,与该场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使用高同源性的疫苗紧急免疫有很大的关系。
对该规模化猪场爆发PED疫情进行反思,可能的原因是(1)引种与后备猪入群时未进行排毒检测:该猪场在4月16日曾经从猪场C引种405头,并于5月5日采集粪便样送检,结果为阳性,且该批次后备猪于2023年6月29补入各生产线;(2)生物安全存在漏洞: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进入猪场存在安全隐患;(3)员工责任心不强:前期大龄仔猪出现腹泻情况未重视并且员工更换工作服未及时用消毒水浸泡和清洗;(4)腹泻疫苗免疫:对场内的腹泻疫苗免疫进行复核发现免疫记录和疫苗领用记录不完善,每月疫苗领用可免头数大于每月应免头数,存在着往前或往后免疫情况等原因。因此仍需加强PED防控管理,提高PED防控水平。总之,通过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广西规模化猪场有效防控PEDV,及时快速处置PED疫情提供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