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贵州地区
妊娠期糖尿病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贵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病率和相关高危因素,评价贵州地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措施,并针对不同高危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指导疾病监测和早期干预,为本地区GDM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避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方法:
1)收集贵州地区各代表医院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年总分娩量及GDM人群数量;
2)通过问卷星方式回顾性收集该段时间内贵州地区各级代表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开展严格的筛查,最后将2838例孕产妇临床资料作为GDM组,选取该时间段内2800例正常、健康孕产妇临床资料作为非GDM组;
3)数据由专业人员收集及整理,得到贵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贵州各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并通过统计学Bonferroni方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分析贵州地区不同少数民族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差异分析后,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寻找贵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影响因素,最后用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并比较GDM组与非GDM组对母儿的影响。
结果:
1)本研究收集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贵州地区代表性40家医院,共计总分娩人数共103629例,其中GDM患者18957例,贵州地区GDM发病率约为18.3%。
2)贵州不同地区GDM发病率如下:贵阳地区19.2%,铜仁地区20.4%,毕节地区20.2%,安顺地区23.0%,六盘水地区21.0%,黔西南地区12.6%,黔南地区17.6%,黔东南地区14.7%。
3)汉族人群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高于少数民族人群(P<0.05);侗族的发病率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单因素差异分析:一般资料发现年龄、孕前BMI、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孕次、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患内分泌疾病病史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次、既往GDM病史、高血压家族史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数据显示,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生化检查(白蛋白、总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等)、血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尿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年龄(OR=1.050,p<0.05)、年龄≥35岁的人群(OR=4.910,p<0.05)、孕前BMI(OR=1.883,p<0.05)、职业(OR=3.280,p<0.05)、孕次(OR=3.651,p<0.05)、糖尿病家族史(OR=5.833,p<0.05)、血红蛋白(OR=1.147,p<0.05)、谷草转氨酶(OR=1.042,p<0.05)、谷丙转氨酶(OR=1.979,p<0.05)、直接胆红素(OR=1.008,p<0.05)均与GDM有关联,是贵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OR=0.481,p<0.05)、总蛋白(OR=0.930,p<0.05)、白蛋白(OR=0.850,p<0.05),是贵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保护因素。另AB型血的人群比A型血的人群发生GDM的风险要低(OR=0.122,p<0.05),O型血的人群比A型血的人群发生GDM的风险要低(OR=0.459,p<0.05)。
6)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死胎、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儿、肩难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显示,贵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8.3%,位于全国中间水平,但比较平原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贵州地区GDM的发病率较高,比重庆地区GDM发病率较低;且贵州不同地区GDM发病率不相同,安顺地区GDM发病率偏高,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发病率偏低;本次研究中还显示了汉族较少数民族患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高,侗族较其他少数民族发病率低有统计学意义;另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资料中年龄越大(特别是大于35岁以上)、汉族人群、文化程度越低、孕前BMI越高、有职业人群、孕次越多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中显示血红蛋白计数越高,发生GDM的风险越高;肝功能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越高,发生GDM的风险越高;总蛋白、白蛋白越低,发生GDM的风险越高;研究显示A型血比AB血型、O血型发生GDM风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