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鸭
肠道寄生虫
蠕虫
球虫
隐孢子虫
流行病学
摘要:
鸭寄生虫病是鸭群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原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和球虫。近年来,鸭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方式由过去的散养模式逐渐转变为封闭式平面饲养和层叠式笼养,实现了高度集约化饲养方式。饲养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引起寄生虫种类与流行情况发生改变。本论文对江苏省苏中地区养殖场鸭的消化道寄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鉴定其种类,同时分析了不同日龄、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下鸭肠道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旨为合理有效防控鸭肠道寄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1.江苏省苏中地区鸭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采集江苏省苏中地区3个市(扬州市、南通市和泰州市)的6个区市36个鸭场的粪便样品,经病原形态学或分子生物学鉴定,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6.11%(31/36),其中,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58.33%(21/36);其次是球虫,感染率为30.56%(11/36);肠道蠕虫感染率最低,为16.66%(6/36)。混合感染率为22.22%(8/36),其中隐孢子虫和肠道蠕虫混合感染率为13.88%(5/35),隐孢子虫和球虫混合感染率为8.33%(3/36)。不同地区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以南通市最高(93.33%,14/15);其次为泰兴市(80%,8/10);扬州市最低(72.72%,8/11)。不同日龄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日龄以下感染率较低(20%,1/5);21-50日龄感染率最高(71.43%,10/14);50日龄以上感染率居中(52.63%,10/19)。庭院放牧式饲养模式的感染率为70%(7/10),水域放牧式饲养模式的感染率为100%(7/7),封闭式平面饲养模式感染率为89.47(17/19),封闭式层叠饲养模式感染率为100%(1/1)。
2.江苏省苏中地区鸭肠道蠕虫的种类鉴定与分析
通过水洗沉淀法,对采集的36个鸭养殖场的粪便样品进行虫卵分离,通过病原形态学特征或基于ITS序列和18S r D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鸭肠道蠕虫的种类。检测结果显示,通过病原形态学特征鉴定出矛形剑带绦虫、毛细线虫和吸虫虫卵。基于18S r DNA序列,对分离的禽毛细线虫虫卵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长度为1800 bp,与藏香鸡中发现的鸭毛细线虫(LC052335)相似性达到99.9%;亲缘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毛细属的线虫均位于一个大分支内,而本论文分离的线虫也在此分支内,且与鸭毛细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结合序列分析和亲缘进化分析,最终鉴定为鸭毛细线虫。基于ITS序列,对分离的吸虫虫卵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长度为1170 bp,与金定鸭中发现的宫川棘口吸虫相似性达到100%;亲缘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均位于一个大分支内,而本论文分离的吸虫也在此分支内,且与宫川棘口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结合序列分析和亲缘进化分析,最终鉴定为宫川棘口吸虫。调查结果显示,矛形剑带绦虫和鸭毛细线虫的感染率均为2.77%(1/36),宫川棘口吸虫的感染率为11.11%(4/36)。综上,江苏省苏中地区鸭肠道蠕虫的主要感染种类为矛形剑带绦虫、鸭毛细线虫和宫川棘口吸虫。
3.江苏省苏中地区鸭球虫的种类鉴定与分析
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对采集的36个鸭养殖场的粪便样品进行卵囊分离,首先进行病原形态学特征观察;随后,提取卵囊DNA,基于18S r DNA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检测结果显示,通过病原形态学特征可初步鉴定为鸭艾美耳球虫和鸳鸯等孢球虫。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鸭艾美耳球虫18S r DNA序列大小为1300 bp,其与已报道过的鸭艾美耳球虫(OL604501)的同源性最高为99.9%,亲缘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位于水禽艾美耳球虫分支内,与太平洋黑鸭分离的鸭艾美耳球虫(OL604501)亲缘关系最近,形成同一个小分支,故鉴定为鸭艾美耳球虫;鸳鸯等孢球虫18S r DNA序列大小为1384 bp,与本论文获得的鸭艾美耳球虫的同源性为97.7%,与鹅源的鹅艾美耳球虫(KJ000077)和多斑艾美耳球虫(KP789171),的同源性次之为95.4%,由于国内外有关鸳鸯等孢球虫的18S r DNA报道较少,本论文获得的鸭鸳鸯等孢球虫为一个独立分支,但与水禽的艾美耳球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序列同源性和亲缘进化分析,鉴定为鸳鸯等孢球虫。综上,江苏省苏中地区鸭球虫的主要感染种类为鸭艾美耳球虫和鸳鸯等孢球虫。
4.江苏省苏中地区鸭隐孢子虫的种类鉴定与分析
基于SSU r RNA基因位点,采用巢氏PCR法对对采集的36个鸭养殖场的粪便样品进行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结果显示,PCR扩增序列大小为796 bp,与Gen Bank中收录的贝氏隐孢子虫的同源性最高,为99.87%。亲缘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隐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