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垂直传播
日本血蜱
摘要: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virus,LCMV),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目,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病毒,也是沙粒病毒科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我国少有此病,1954年在福建报道了首例,在哈尔滨和北京也有病例报道,迄今总数不足20例。目前LCMV除鼠-鼠、鼠-人传播途径之外,其他传播途径和感染动物研究报道很少。
2021-2023年4-7月,在吉林省蛟河市、舒兰市、桦甸市、延吉市、敦化市、珲春市采集3382只。同时采集野外放牧牛抗凝血320份。其中草原革蜱65.6%(2225只)显著高于全沟硬蜱14.6%(494只)、森林革蜱11%(372只)、日本血蜱8.1%(274只)、长角血蜱0.5%(17只)。LCMV在日本血蜱阳性率为16.4%(45/274只),高于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和长角血蜱的11.2%(42/372)、9.5%(212/2225)、9.3%(46/494)、0%(0/17)。牛血清LCMV抗体阳性率为4.7%(15/320)。
为探究淋巴脉络丛细胞脑膜炎病毒经媒介蜱垂直传播的能力,于2023年5月在吉林省通化市和吉林省延吉市采集了游离的日本血蜱用于实验研究,LCMV经母蜱至幼蜱传播实验研究中,一代母蜱通过叮咬LCMV阳性小鼠获得病毒,其中12组母蜱检测成阳性,阳性率为41.37%(12/29)。幼蜱中只有一组检测呈阳性,阳性率为8.33%(1/12)。LCMV经幼蜱至二代成蜱传播实验研究中,幼蜱通过叮咬LCMV阳性小鼠获得病毒,其中4组检测成阳性,阳性率为22.22%(4/18)。阴性若蜱继续叮咬LCMV阳性小鼠,二代成蜱的阳性率为10.71%(15/140)。二代成蜱叮咬阴性小鼠获得二代幼蜱,二代幼蜱的阳性率为28.57%(2/7)。
LCMV阳性幼蜱叮咬LCMV阴性小鼠,饱血蜕皮至若蜱,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若蜱的阳性率为100%(1/1)。LCMV阳性若蜱叮咬LCMV阴性小鼠,若蜱蜕皮至二代成蜱,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二代成蜱阳性率为25%(10/40)。LCMV阳性成蜱叮咬LCMV阴性小鼠,母蜱产卵孵化至二代幼蜱,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二代母蜱,10只母蜱中3只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呈阳性,同样的方法检测对应幼蜱,3组幼蜱中只有1组检测呈阳性,阳性率为33.33%(1/3)。
阳性蜱可通过叮咬使小鼠感染LCMV。LCMV阳性幼蜱叮咬LCMV阴性小鼠,幼蜱饱血脱落后(幼蜱叮咬第6 d),解剖小鼠,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心、肝、脾、肺、肾、肠、脑和睾丸中的病毒载量,只有心检测呈阳性。LCMV阳性若蜱叮咬LCMV阴性小鼠,若蜱饱血脱落后(若蜱叮咬第6 d),解剖小鼠,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心、肝、脾、肺、肾、肠、脑、睾丸中的病毒载量,其中心、肾、肠和睾丸检测呈阳性。二代LCMV阳性成蜱叮咬LCMV阴性小鼠,成蜱饱血脱落后(成蜱叮咬第7 d),解剖小鼠,使用Taq Man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心、肝、脾、肺、肾、肠、脑、睾丸中的病毒载量,10只小鼠中4只小鼠心为阳性,6只小鼠肾检测呈阳性,4只小鼠肠检测呈阳性,1只小鼠睾丸检测呈阳性,他器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综上,研究证明了淋巴脉络丛细胞脑膜炎病毒可在媒介蜱的不同发育阶段有效传播并且维持其致病性,为LCMV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对蜱传病的风险预测,为我国东北地区蜱传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