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鸭源鸡毒支原体
套式PCR
流行病学调查
分离鉴定
摘要: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可以导致鸡、鸭、鹅等禽类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众多研究报道证实,MG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鸡群中,在众多宿主中,鸭也是其中之一,且可以通过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在鸭群内传播。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鸭肉生产与消费总量均排名世界第一,并且养鸭业仍在不断扩大且向着集约化发展,这无疑增加了鸭群MG的感染率,而我国鸭群中MG的流行情况尚未明确。因此,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在鸭群中进行MG病原学监测,对MG的防控和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利用MG mg C2为靶基因,以MG F36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扩增条件摸索,特异性、灵敏性验证,构建了鸭源MG套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特异性的扩增MG,与其它病原体无交叉反应。将MG DNA浓度稀释到5×10-6ng/μL时,仍有明显的目的条带扩增,且与地高辛标记的MG核酸探针符合率为92%。为进一步验证其临床适应性,利用该方法对收集的来自山东和内蒙古部分地区15个未免疫MG疫苗的规模化鸭场1002份临床样本,进行MG感染现状及流行情况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样本中共检测到阳性样本228份,总阳性率为22.75%,其中以商品蛋鸭群MG感染最为严重,阳性率达34.83%,商品肉鸭群阳性率为17.33%,病死鸭胚阳性率为6.67%。挑选来自不同来源的阳性样本进行mg C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各MG野生株同源性在73.3%~99.8%之间,表现出遗传多样性,而与国际鸡源MG参考株同源性在68.4%~98.4%之间,表明部分鸭源MG具有独立的起源。初步明确了MG在鸭群中的流行和遗传进化规律。
为进一步分析鸭源MG的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参照鸡源MG分离培养方法,对鸭源MG的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从临床样本中分离获得26株鸭源MG。以不同的分离地区为依据,选择4株分离株进行鸭胚致病性试验,评估分离株的致病性,结果发现攻毒鸭胚总体死亡率不高,仅分离株1-9攻毒鸭胚死亡率达到60%,另有部分攻毒鸭胚表现为弱雏。其中,死亡胚体表现为发育迟缓,弱雏表现为啄壳不全、身体蜷缩、卵黄吸收不彻底,剖检后可见MG感染典型的气囊增厚和干酪样渗出物症状。为明确分离株1-9的遗传背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显示,1-9全长962,503 bp,GC含量为31%。在预测的1576个基因中,共有599个进行了功能分类,其中与翻译、核糖体结构和合成相关的基因数量最多(43.9%),毒力基因分布在21个毒力因子中。通过绘制基于16s r RNA和单拷贝基因集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分离株1-9与鸡源参考株之间有着较远的遗传进化距离。
上述结果表明,以MG mg C2基因为检测靶标,为临床鸭源MG的检测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套式PCR检测方法,为鸭源MG的防控提供可靠检测技术;进一步评估了MG在鸭群中的流行情况和分离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背景,为鸭源MG致病性研究及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