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人际传播
传染病防控
摘要:
背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发病毒性蜱媒传染病,2009年首次在我国河南省被发现报道。其病原体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 virus,SFTSV),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人群对SFTSV普遍易感。目前,全世界多个国家报道了SFTS病例流行,病死率为12%~50%不等。SFTS人群分布特征明显,患者绝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老年女性。SFTS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流行于4-10月,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27个省份报告了18968例SFTS病例,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和辽宁五省包含了全国92.97%的SFTS病例,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SFTS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以及流行范围广,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有效的预防疫苗,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SFTS列入重点关注的十大传染病之一。既往研究对SFTS的流行特征分析多采用全国数据,研究结果对SFTS不同流行疫区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因此,针对SFTS流行疫区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对指导当地的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国内外尚无对SFTS是否可以引起后遗症或远期预后的相关研究报道,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必要对SFTS患者康复出院后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了解SFTS患者的远期健康状况,更好的指导临床救治。此外,虽然目前普遍认可SFTSV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但研究证明,高病毒血症的SFTS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直接接触时可引发人际传播。由于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报道较少,且缺乏对SFTSV人际传播感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导致人际传播的流行风险可能被低估。因此,对SFTSV人际传播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十分重要,可以提高人们对SFTS人际传播的认识,降低人际传播风险,从而减轻公共卫生负担。
目的
本研究基于信阳市SFTS定点收治医院,以2019-2023年报告的SFTS确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部分。
(1)了解信阳市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SFTS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为当地疾病防控措施修订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2)了解SFTS患者康复出院后的远期身体健康状况,评估SFTSV感染对机体健康状况的长远影响,为SFTS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3)了解SFTSV人际传播感染途径,探讨SFTS人际传播的危险因素,提高人们对人际传播的重视程度,为人际传播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1)采用描述性分析。收集信阳市SFTS定点收治医院2019-2023年报告的所有SFTS病例,根据纳/排标准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例临床资料,全面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并探讨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2)采用前瞻性研究。招募SFTS康复患者及同期住院非SFTS的发热患者,定期随访受试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同时抽取外周血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通过比较,评估SFTSV感染对机体健康状况的远期影响。
(3)采用回顾性研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分子检测与序列分析,分析SFTSV人际传播感染的遗传学特征,论证血液接触传播SFTSV的可能,探讨SFTSV潜在的传播途径,阐述SFTS聚集性疫情和病毒基因型之间的关联。
结果
(1)SFT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纳入信阳市2019-2023年报告的1586例SFTS患者,其中255例死亡,病死率约为16.08%。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中位年龄为66岁(IQR:57-73岁),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1.3%(1449/1586)。SFTS发病呈季节性分布,4-7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为1158例(73.01%)。该病地区分布有明显空间聚集性,报告SFTS病例数最多的是商城县(421,26.5%)和光山县(355,22.3%),淮滨县没有SFTS病例报告。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全身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发生率前5的是发热1562例(98.5%)、乏力1519例(95.7%)、食欲减退1455例(91.7%)、恶心1329例(83.8%)及全身酸痛1144例(72.1%)。实验室指标主要表现为WBC和PLT下降,ALT和AST等升高。SFTS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无明显畸变,但是死亡的月份高峰期出现稍晚一些。通过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我们发现死亡组男性患者的占比更多。此外,高龄、高病毒载量及入院延迟可能是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出血性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