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瘢痕疙瘩
SCL-90
HADS
流行病学
心理学
摘要:
【目的】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附院皮肤科初诊瘢痕疙瘩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及心理评估和瘢痕疙瘩手术患者的手术记录及术前后心理健康评估。旨在了解瘢痕疙瘩的地区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心理健康影响情况,以有方向性地改善其生活质量,针对性指导瘢痕疙瘩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
【方法】本项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08名初诊瘢痕疙瘩患者和105名术后患者进行了统计,由接诊的医生收集信息,具体包括:1.病人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时间、治愈途径、病变伴随情况等;2.发病情况,包括:初诊患者的瘢痕情况、瘢痕位置、瘢痕颜色、瘢痕高度、瘢痕边界、瘢痕性质等进行评估,同时了解疾病的影响、患者治疗预期、对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手术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部位、手术范围、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等;3.心理健康评估:辅助初诊患者自行主观评估心理健康,以及术后患者心理抑郁、焦虑评估,后利用软件对问题答案进行统计并计算统计学意义及差异。
【结果】全部的508例有效调查中,男性占178例(35.03%),女性占330例(65.1%),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1.85。汉族的患者占绝大多数共有431(84.84%),但其中也有布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本次研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0.88±11.76岁,较多数患者处于20-30岁年龄段,有285人,占据55.96%,其中最小看诊患者16岁,最大患者67岁。患者中以接受高中、大学(大专)文化程度为主,仅有4人是文盲。瘢痕疙瘩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时间长短不一,有48.15%的患者发病时间在1-5年之间,10年以上就诊的患者有75例(14.76%)。瘢痕疙瘩病因较集中,继发于炎症的瘢痕疙瘩患者有228例(44.88%),因手术而形成的有84例(16.54%),创伤所致瘢痕疙瘩患者56(11.02%)人,另外有自发出现的患者107例(21.06%)。皮损的牵拉会产生瘙痒、周围皮肤炎症会导致疼痛以及发红或者饮食辣的食物后加重,统计的患者中有75.93%的患者感觉到瘙痒,有44.44%的患者感受到疼痛,自觉发红者或饮食辣的食物后发红的患者有174次(34.26%),其他症状包括挤压痛、渗液、发热的患者有12.04%。瘢痕疙瘩有家族遗传,在所统计的患者中共计有120人出现三代亲属关系中出现相同疾病的现象,并在此发现同一家族中父亲、爷爷发病的倾向更多。瘢痕疙瘩多生长在前胸177例(34.86%)、后背130例(25.69%)等高张力部位以及耳垂处。若出现在暴露的部位即颜面部后,引起患者对于美观的关注,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患者中有332人(65.13%)已进行过治疗,其中有67.61%的患者进行过局部封闭治疗,有19.72%的患者进行过手术治疗,其余患者采用放射、激光以及同位素治疗。皮损发生部位我们以夏日穿着可以显露定义为暴露,患者中皮损位于暴露部位的有149例(29.36%),这类人群中对于迫切希望治疗的人数达到71.4%,而非暴露部位瘢痕疙瘩的患者中迫切希望治疗的比例达到50.6%。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患者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预期逐渐增高,对于受过本科/大专、研究生教育的患者而言,他们更渴望治疗,期望比例高达76.95%,因此他们对治疗的成功寄予厚望,对于治疗也抱有希望。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暂未发现生活压力与疾病复发的相关关系,有表示没压力的患者中,复发率也较低,仅占12%,生活、工作压力大的146例患者中,有125例(85.6%)患者诉瘢痕疙瘩有复发。
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中,男性32例(30.4%),女性占半数以上,共计73例(69.6%),性别比例1:2.43。手术年龄均值为27.4±8.5岁。其中20-30岁时手术的患者72例(66%),30-40岁时手术的患者20例(18%),30岁以上手术的患者10例(9.5%)。手术位置位于较多集中于颜面部,其中耳部的例数共计50例(38.76%),位于下颌部33例(25.58%),躯干部较多集中于肩背部(27.13%),少数患者皮损位于鼻部、眉间、腹部以及手部。手术面积差距较大,最大面积可至4*7cm大小,最小面积可以为0.2*0.2cm。前胸、后背处皮损差异较大,最小处可达1*1.5cm。在105例手术病人中,仅有13例(12.38%)出现术后出血情况,但后续恢复良好。在42例术后一年的患者中复发率仅为3人(7.1%),其余患者复诊良好。30例术后两年的患者中复发有7人(23.33%),且术后未及时复诊。
SCL-90症状自我评估量表的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病人的评估结果相较于全国标准模型,其在抑郁、焦虑和偏执等指标上的得分较高,并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距,这些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反复瘙痒、疼痛以及皮损的难看程度都有密切关系。在3个开放性问题当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