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
流行病学
基因特性
摘要: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一种急性、接触性和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黄白色稀便,咳嗽,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出血斑,黑肺/瘀血,心包内胶冻样物质,脾脏花斑/大理石样,肾脏肿大等。其主要发生于1~4周龄的肉鸭,且周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鸭病毒性肝炎可由禽肝病毒属的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和禽星状病毒属的鸭星状病毒(Duck astrovirus,DAst V)引起。DHAV又分为DHAV-1、DHAV-2、DHAV-3三个基因型。其中DHAV-1全世界范围内流行,DHAV-2主要流行于中国台湾,DHAV-3主要流行于中韩两国,目前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由DHAV-1和DHAV-3引起,且常出现两种亚型的混合感染。自2013年以来,DHAV-3的普遍流行给该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DVH的防控主要通过接种疫苗及卵黄抗体等方法。本研究对山东省10个地市采集的疑似感染鸭肝炎病毒样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阐明DHAV在该地区的流行分布,揭示群体感染风险。进一步对DHAV-3阳性样品进行分离和和遗传进化分析,掌握DHAV-3的分子亲缘关系、基因的遗传变异和突变位点,并对分离毒株VP1蛋白三级结构、亲疏水性、跨膜结构进行预测分析,为DVH的有效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2022年9月~2023年9月从山东省济南、菏泽、济宁、潍坊、聊城、泰安等10个地区54家养殖场共采集疑似感染鸭肝炎病毒样品333份,经过样品处理和RNA提取,利用检测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统计结果发现,菏泽疑似感染鸭病毒性肝炎样本采集最多40.8%(136/333)。DHAV-1检出率为11.4%(38/333),相较于DHAV-1,DHAV-3检出率较高为21.6%(72/333),其中,潍坊地区DHAV-1阳性率最高65.6%(21/32),济宁地区DHAV-3阳性率最高42.9%(9/21),泰安地区DHAV-1和DHAV-3阳性率均最低分别为2.6%(1/39)和7.7%(3/39),DHAV-1和DHAV-3的日死淘率≤0.25%均最高分别为44.7%(17/38)和40.3%(29/72)。DHAV感染肉鸭的大体病变为肝脏有出血点、出血斑、肺部有大量瘀血发黑,心包内胶冻样物质,脾脏出现花斑或大理石样,肾脏肿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山东省10个地区有不同程度DHAV感染,DHAV-1和DHAV-3两种毒株同时流行,整体来看DHAV-3分布地区更广且为优势血清型,两者地区流行情况并没有较明显的差异,但鲁南地区DHAV阳性检出率较高,为预警DHAV的流行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72份DHAV-3阳性样品进行分离和遗传进化分析,掌握DHAV-3的分子亲缘关系、基因的遗传变异、突变位点,并对分离毒株VP1蛋白三级结构、亲疏水性、跨膜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发现,72份DHAV-3阳性样品中,共分离7株强阳性毒株。对分离到的7株DHAV-3毒株进行VP1基因测序分析,并基于VP1基因序列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DHAV毒株(Gen Bank:MN912703)位于同一分支,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6株分离毒株(JN061101、HZ042705、JN060403、LY051101、TA060801、ZZ060202)与参考毒株DHAV-3的同源性为88.0%~97.8%,毒株HZ051504与参考毒株DHAV-3的同源性为83.0%~91.2%。毒株HZ051504突变位点较多,其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改变。7株分离毒株的VP1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且与Gen Bank上已发表DHAV-3毒株的蛋白质跨膜区结构一致。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山东省部分地区DHAV流行情况,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分析DHAV分离株基因的分子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为后续相关疫苗制备及DVH防治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