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猩红热
A组链球菌
流行病学特征
累积和模型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结合累积和(CUSUM)模型进行预警分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病例进行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R 4.3.3软件绘制发病率分布热图,应用CUSUM模型探测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3 328例,年均发病率为18.84/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50.543,P<0.001;χ_(趋势)^(2)=238.637,P<0.001)。2011年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最高(504例,40.54/10万);2014年和2017—2018年分别出现2次反弹,发病率分别为30.62/10万、32.09/10万和33.03/10万;2020—2022年为低发年,年均发病率为1.85/10万,较2010—2019年下降了92.35%。猩红热发病具有显著的季节性,4至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2020—2023年流行高峰并不明显,流行起始时间最早为每年的第11周和第39周,不同月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60.787,P<0.001)。男性年均发病率高于女性(χ^(2)=228.578,P<0.001)。3~9岁发病人数最多,3岁~组和6岁~组发病率较高,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 869.544,P<0.001)。病例以学生(70.43%)和幼托儿童(27.46%)为主。年均报告病例数和年均发病率最高的3个街道分别为展览路、新街口和德胜街道,月均发病率最高的为展览路街道5月发病率,各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562,P<0.001)。结论 2010—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流行的起始时间在每年的3月和10月,3~9岁年龄组的小学生及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流行前期应做好预测预警,加强对小学及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的监测与报告,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出现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