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心理行为问题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应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23年4月21日至5月31日通过自编社会生活特征问卷和家长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CBCL)对我国北方四省直辖市(北京、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五个城市(北京、长春、白城、沈阳、呼和浩特)中6~16岁儿童和青少年社会生活特征以及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总体特征,同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并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492份,根据CBCL量表年龄范围(6~16岁)以及问卷填写质量,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593份,其中男4385名(51.03%),女4208名(48.97%),6~11岁组3348名,12~16岁5245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688名(8.01%),其中:6~11岁组男孩1762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142名(8.06%),女孩1586名,检出84名(5.30%);12~16岁组男孩2623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237名(9.04%),女孩2622名,检出225名(8.58%)。整体阳性检出率男孩高于女孩,大年龄段高于小年龄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六个显著性风险因素:亲子冲突(OR=4.207,95%CI:3.583~4.940)、饮食习惯(OR=1.862,95%CI:1.566~2.213)、父母精神疾病患病史(OR=5.381,95%CI:2.673~10.83)、睡眠问题(OR=4.664,95%CI:4.194~5.187)、屏幕暴露(OR=1.863,95%CI:1.577~2.200)为危险因素,亲密朋友数量(OR=0.510,95%CI:0.431~0.603)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但部分针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因素会长期持续存在,应有针对性地干预并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加精准的心理行为预防和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