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早产
早期早产
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
摘要:
目的基于医疗机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早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围产保健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支撑。方法全国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在2017年至2022年各年分别纳入医疗机构3547、4436、4513、4535、5068和5790家,分娩产妇分别为7039107、8926441、9006420、7051984、7311862和7354062例。以上述数据为基础,计算全国整体、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类别医疗机构的早产率(分娩孕周≥28周但≤36周+6的活产新生儿数/活产新生儿数)和早期早产率(分娩孕周≥28周但<34周的活产新生儿数/活产新生儿数)。使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产妇特征和医疗机构特征对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的影响。结果2017年至2022年我国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持续上升,早产率从2017年的5.13%(363036/7079454)上升至2022年的6.56%(487150/7424734),早期早产率从2018年的1.32%(118021/8971870)上升至2022年的1.43%(106157/7424734)。民营医院、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三级公立专科医院的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从2018年起分别波动于8.0%和2.0%,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在2020年增长至最大值,分别为8.63%(205570/2381523)和2.19%(52197/2381523)。与2017年相比,至2022年,除河南省[2017年早产率为6.22%(27173/437187),2022年早产率为5.83%(37604/645104)]外,其余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早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早期早产率,全国除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江苏、上海、新疆、云南和浙江有所下降,其余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医疗机构类别、所在地区均对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有影响(P值均<0.05),经产妇、高龄产妇或双胎产妇比例每上升1%,早产率相应上升0.014%、0.042%和0.763%,早期早产率相应上升0.004%、0.013%和0.239%(P值均<0.05)。结论2017年至2022年我国的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我国孕产期保健面临生育人群特征变化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