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
流行病学特征
健康教育
摘要:
目的了解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病例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健康教育前后学生诺如病毒防控知识知晓率及行为改变情况,对比分析干预效果。结果本次疫情发生于2024年11月5日至15日,涉及本校多个年级学生,共63例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其中临床诊断4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5例,共调查2975名,罹患率为2.12%(63/2975)。发病者均为学生,无教职工人员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82.54%,52/63)、腹泻(77.78%,49/63)及腹痛(68.25%,43/63)及恶心(60.32%,38/63),部分患者伴有发热(12.7%,8/63)、头晕(9.52%,6/63)。首发病例于11月5日出现症状,11月8日达到本次疫情发病高峰,至11月15日出现最后一例病例。11月16日起,未再发现新病例。女性23例,罹患率1.39%,男性40例,罹患率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患者分别为17、38和8例,罹患率分别为1.40%、3.99%和0.9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占比73.02%,其次为食物传播,占比14.29%,空气传播占比12.69%。采集肛拭子样本共计83份,7份诺如病毒阳性,病毒基因型为GII.4型,阳性率为8.43%。采集相关教职工及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17份,均为阴性。采集留样食品、食堂用具、食堂餐具、净化水及自备水样本14份,均为阴性。观察组学生接受健康教育后,24例学生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提高,18例个人卫生习惯改善。对照组学生未接受健康教育,15例学生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提高,9例个人卫生习惯改善。两组学生在诺如病毒防控知识知晓率、个人卫生习惯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疫情是通过密切接触和食物传播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高二年级学生罹患率较高,通过健康教育可显著提升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