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
儿童
流行病学
摘要:
目的
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住院儿童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22年9月至2024年5月在中心医院儿科病区住院治疗的CAP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院时间为2022年9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2)入院时年龄为28天至14岁;(3)临床诊断为CAP。儿童CAP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1],主要诊断标准包括:患儿有(1)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2)肺部听诊闻及固定湿啰音;(3)胸部X线显示新发斑片状浸润影、肺实变或胸腔积液,次要支持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10×10~9/L或≤4×10~9/L)、C反应蛋白(CRP)升高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异常。排除标准:(1)新生儿;(2)合并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心病等;(3)肺结核、百日咳、非感染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儿[2]。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CAP患儿380例,幼儿组CAP患儿667例,学龄前组CAP患儿571例,学龄组CAP患儿286例。根据性别将研究对象分为男CAP患儿1007例,女CAP患儿897例。
二、研究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通过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记录符合纳入标准的CAP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出入院日期、病原学检测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婴儿组(28天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6~14岁)。根据性别将患儿分为女患儿组和男患儿组。
(二)标本采集
在患儿入院后的24小时之内,无菌操作的条件下,采集患儿痰液以及咽拭子标本于无菌的培养管中,随后立即将标本送往精准实验室进行抗原及核酸检测分析。同时,抽取患儿1~2 ml的静脉血液样本,用于进行多种病原体的血清学抗体及核酸检测。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严格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中所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病原检测
在对痰液及咽拭子样本进行常规处理之后,将处理好的样本接种到培养皿中。随后,将这些培养皿放置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24小时。培养完成后,采用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敏试剂盒对培养出的菌种进行精确的鉴定工作。在进行菌种鉴定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试剂盒的说明书指导,并且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的相关规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用多重实时PCR检测技术(q RT-PCR)检测多种常见呼吸道病原核酸,包括: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 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呼吸道腺病毒(ADV)、EB病毒(EBV)、肺炎支原体(MP)、肺炎链球菌、荚膜型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PCR扩增有明显的S型扩增曲线,且Ct值≤40提示病原体核酸阳性。
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MP血清学抗体。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或两项,即可诊断为MP感染:(1)单份血清MP-Ig M抗体≥1:160(PA法)或者双份血清MP Ig G抗体升高4倍以上;(2)MP核酸阳性[4]。依据MP抗体确诊感染的病例均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EBV血清学抗体。EBV感染的诊断标准:(1)EBV衣壳抗原Ig M抗体(VCA-IgM)≥40-U/ml或EBV早期抗原IgM抗体(EB EA-IgM)≥1.1-COI,EBV衣壳抗原IgG抗体(VCA-IgG)阳性,EBV核抗原抗体IgG(EB NA-IgG)阴性;(2)血清EBV DNA>5.00E+02-IU/ml。
结果
1. 总体检出情况
在1904例CAP患儿中,有1563名患儿的病原体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82.1%。在这些患儿中,共检出1979株病原体,提示混合感染,本研究未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细菌感染共检测出259株(13.1%),病毒感染共检出503株(25.4%),而MP感染检出高达1217株,感染率达到了61.5%,位列第一,病毒株检出大于细菌株。细菌感染中,***检出92株(4.6%),肺炎链球菌检出85株(4.3%),流感嗜血杆菌检出73株(3.7%),位列细菌感染的前三。病毒感染中,RSV检出186株(9.4%),Flu A检出126株(6.4%),EB病毒检出76株(占3.8%),为病毒感染的前三。所有病原体中检出率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低,共检出9株,占比0.5%;RSV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