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流行病学
27G玻璃体切除术
前入路法
后入路法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CC)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并评估27G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入路法治疗婴幼儿CC的手术疗效,通过监测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屈光度(diopter,D)值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后入路组和前入路组疗效差异,探讨后入路法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1.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1月-2025年1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就诊的18岁以下CC患者,提取患者的出生地、籍贯、居住地、性别、患病眼数、手术年龄、入院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比较CC术后疗效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间小于2岁的CC患儿,分为后入路组(组1)和前入路组(组2),所有患儿均接受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nterior vitrectomy,AV)+白内障切割吸除术+后囊膜切开术(posterior capsulotomy,PC),评估两组患儿术后1月、3月、6月、1年、1年半、2年的AL增长,D值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后入路法手术疗效的前瞻性观察: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接受手术的2岁以下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上述手术,观察两组患儿术后第一天拆除术眼敷料后睁眼时间及持续时间、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短期并发症,进一步评估后入路法术后短期疗效。
结果:
1.从83137例白内障手术住院患者中筛选404例CC患者,占白内障住院患者的4.86‰,男女比例为1.20:1,双眼患病率略高于单眼,2岁至6岁年龄段占比最高(35.90%),分布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占比最大。高达89.11%的CC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发生率最高的疾病类型为弱视、屈光不正及眼球震颤。
2.纳入42例(72眼)患儿,组1共计23例(40眼),组2共计19例(32眼)。两组术后AL均较术前增长(P<0.05),组2在术后短期(3月、6月、1年)AL增长较快(P<0.05),而组1增长更为平稳;在D值变化方面,组2在术后早期(1周、1月)变化较大,但与组1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之间以上指标在术后长期变化均趋于一致。组2表现为更多并发症发生倾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纳入22例(27眼)患儿,组1共计11例(14眼),组2共计11例(13眼),组1术后第一天睁眼时间较组2短,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睁眼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组2(P<0.05)。组1术后第一天IOP偏低(P>0.05),但两组术后IOP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未观察到术后短期并发症。
结论:
***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常见双眼患病,2岁至6岁年龄段占比最大,陕西省关中地区患病较集中,且常合并多种眼部疾病。
2.27G PPV后入路法治疗CC术后AL、D值变化稳定,并发症发生较少,且术后第一天反应良好,患儿适应快,可考虑作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