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毒蛇咬伤
抗蛇毒血清
流行病学
预后
输血
摘要:
目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地区毒蛇咬伤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毒蛇咬伤的救治与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3年10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1167例的病历资料,包括毒蛇种类、患者性别与年龄、咬伤时间、伤后应诊时间、咬伤部位、局部症状、抗蛇毒血清使用情况、是否输血及治疗转归。结果致伤蛇种以蝮蛇(58.61%)、不明蛇种(27.42%)和五步蛇(12.94%)为主,竹叶青蛇(0.77%)、眼镜蛇(0.09%)、眼镜王蛇(0.09%)、白头蝰蛇(0.09%)极其少见。患者年龄1~87岁,平均46.2岁,41~70岁占比最高(58.10%),男女比例1.35∶1。毒蛇咬伤全年均可发病,6~9月为高峰期,985例(84.41%)患者在伤后24 h内就诊。四肢咬伤占99.57%,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及出血。60.24%使用抗蝮蛇血清,13.11%使用抗五步蛇血清;14.05%需输血;所有输血患者中77.44%为不明蛇种咬伤,21.34%为五步蛇咬伤。未使用抗蛇毒血清患者的输血比例较高。蝮蛇咬伤预后最佳(90.35%),五步蛇次之(81.46%),不明蛇种预后最差(57.8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遵义地区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蝮蛇为主要的致伤蛇种,尚有部分患者不能及时就医,临床治疗以抗蛇毒血清应用为主。不明蛇种咬伤患者的输血需求最高。加强蛇伤防治的公众教育及蛇种快速识别、规范抗蛇毒血清使用及完善基层蛇伤救治体系是提升防治效果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