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华鲟
海洋牧场
摄食生态
行为适应性
海洋保种
摘要: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其群体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产卵期洄游到长江中上游参与繁殖,是长江水生动物中的旗舰物种。受生境退化、过度捕捞等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自1980年开始急剧缩小,目前已连续6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行为,物种岌岌可危。人工淡水保种繁育成为了保证中华鲟物种存续的关键措施。中华鲟生活史约90%以上的时间生活在海洋,长期的淡水圈养环境下海洋生活史的缺失可能是导致人工保种群体成熟个体较小、雌雄性成熟比例降低、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海洋保种是补充完善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的主要手段,而传统海水网箱保种存在养殖密度大、底层溶氧低、通透性差等问题,保种效果较差,近海围栏式养殖保种相比传统海水网箱保种,具有养殖区域更大、水体通透性更强、无底网和抗击风浪能力强等特点,是潜在可尝试的保种模式。本研究对浙江温州近海的白龙屿海洋牧场环境因子及饵料资源进行周年调查并开展中华鲟放养实验,通过对放养群体跟踪监测及回捕解剖了解其摄食生态及行为适应性,综合评估其生存适应性,为探寻中华鲟海洋保种新模式,实现“陆-海-陆”接力保种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龙屿海洋牧场的水质及沉积物质量符合国家一类质量标准,具备放养中华鲟的环境基础。在2021年监测期间,研究区域的周年风速范围为2.01m/s~25.22 m/s,平均风速为7.31 m/s,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2.28℃~29.76℃,平均水温为20.99℃,流速变化范围为0.01~0.04 m/s,平均流速为0.03 m/s,潮汐的年平均潮差为4.29m,范围为1.15m~6.72m,在低潮平潮时(当日潮差3.23m)水深范围为2.56~9.53m;研究区域内共采集到47种饵料生物隶属于5门8纲,其中底栖动物38种、中下层生物9种,环境内饵料资源在秋季最丰富,冬季最匮乏,其年平均生物量为2.909±0.903 g/m2。(2)通过研究区域中放养中华鲟消化道内容物分析,评估了中华鲟的食性及摄食偏好,同时估算了天然饵料资源的最大承载力。根据消化道内容物实测分析,放养中华鲟能够在研究区域中自主摄食,并验证其在环境内摄食了4门5纲共16种饵料生物,其食物组成按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小排列:甲壳纲(主要为虾蟹类)>腹足纲>鱼纲>瓣鳃纲>多毛纲,摄食偏好按摄食选择系数大小排列:甲壳纲>腹足纲>瓣鳃纲>多毛纲>鱼纲;估算结果表明海域面积650亩的白龙屿海洋牧场中适合中华鲟摄食的饵料资源最大年生产量约为818.389 kg,仅靠这些天然饵料供给的情况下,可供69尾中华鲟幼鲟正常生长发育。(3)研究采用超声波遥测系统对放养中华鲟进行了跟踪监测,通过三点定位法获取了标记鱼的精准定位,并通过Python编程语言的Heat Map模组对位置信息进行处理,获取了实验鱼的分布热区图,对中华鲟在研究区域内的行为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在周年跟踪期间,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东北区域,区域水深范围为6.23~12.53m,在密集区域的整体栖息时间占29.06%。其中雌雄鱼的分布差异与昼夜差异并不明显,可能与数据量较少有关。成鱼与幼鱼有明显差异,其中成鱼分布较为密集主要分布区域与总体分布相似,密集分布区域占总研究区域的1.78%,栖息时间占总体的35.24%,区域平均水深为9.19m;幼鱼分布密集区较为分散,除东北区域的密集区外还有多个密集区,共占总面积的4.73%,栖息时间占41.32%,区域平均水深为7.22m。放养中华鲟的栖息分布与潮汐周期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在低潮时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其密集区域与总体分布相似,占总体的3.55%,栖息时间占总体的43.56%,区域平均水深为7.42m;在高潮时分布较为分散,密集区域较大位于研究区域西北区域,其面积占总体的6.51%,栖息时间占总体的25.92%,区域平均水深为8.41m。放养中华鲟在台风期分布高度集中,分布密集区域在东北区域占总体面积的1.78%,栖息时间占总体的40.37%,平均水深8.27m。结果表明中华鲟能够适应海洋牧场的环境,并能根据潮汐周期变化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同时能对台风进行有效的规避。综合结果表明,白龙屿海洋牧场的环境符合自然保护区标准,具备养殖中华鲟的环境基础,海洋牧场内天然饵料符合中华鲟摄食选择偏好并且其资源生产力能持续供给69尾中华鲟,具备成为中华鲟海洋保种基地的潜力;海洋牧场中人工淡水保种中华鲟行为适应性良好,能对潮汐周期产生一定的节律性并对台风进行有效规避。本研究证明近海围栏式保种是中华鲟潜在可尝试的海洋保种新模式,其结果能为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