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金属有机框架
纳米酶
可视化传感
花生
摘要: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次生代谢物,容易污染粮油类农产品及其制品。迄今已分离鉴定出20余种黄曲霉毒素,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AFB1是国际公认的三大致癌物之一,而且AFB1的化学性质异常稳定,即便经高温处理或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其结构亦难被破坏;即使低剂量的AFB1摄入,也会因为长期累积而危害人类健康;因此,AFB1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监控的食源性污染物。花生(俗称长生果),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同时花生油也因含8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成为世界范围主要的粮油类农产品。然而,花生是最易感染AFB1的农产品之一,因此发展可靠、快速、便捷的花生中AFB1的检测方法对确保食品安全,有效防控AFB1对人类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围绕建立AFB1可靠、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这一主旨,通过调控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组成和结构,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类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Like,PL)活性的纳米酶,并以对AFB1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适配体为识别元件,构建了多种可视化检测AFB1的传感平台,并进一步检测了花生实际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国标法(GB5009.22-2016)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中心中结合袋结构的启发,本章选择与HRP具有相同催化金属中心(Fe)、大孔隙的MOF材料—MIL-101(Fe)为模板,依次通过氨基配体改性、硝酸选择性刻蚀和氯金酸原位还原的调控制备策略,得到了具有PL活性的纳米酶MIL-101-金纳米粒子(MIL-Au NPs)。以H2O2和TMB为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MIL-Au NPs的米氏常数比HRP更低,呈现出超越HRP的催化活性;这源于纳米酶MIL-Au NPs对底物的富集和活化能力的增强,以及Fe、Au双金属位点的活性叠加和协同增强的共同作用。以MIL-Au NPs为催化剂,AFB1适配体为识别元件,成功构建了一种AFB1适配体比色传感平台。利用AFB1能够使纳米酶催化的“TMB+H2O2”氧化变色体系颜色增强的现象,基于AFB1浓度在1~1000 ng/m L范围内与比色溶液在652 nm处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实现了AFB1的比色检测。
2、为了实际测量的便捷性,自制了一套光学数据采集装置,使用智能手机采集和分析传感体系反应前后的RGB值;同时为了提升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和检测范围,进一步引入光作为激发源,选择以光敏金属Ti为中心的MIL-125(Ti)作模板,依次通过氨基配体改性、配位掺Fe(Ⅲ)和氮气气氛煅烧处理,实现了光照条件下,PL催化性能的提升。以H2O2和TMB为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所构建的纳米酶MIL-125(Ti/Fe)-1.0%-N2呈现出超越HRP的催化活性,其米氏常数更低;这源于调控策略拓宽了可见光吸收范围、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重组率,以及建立了高导电性的电子传输通道。进一步以MIL-125(Ti/Fe)-1.0%-N2为催化剂,AFB1适配体为识别元件,成功构建了一种AFB1适配体比色传感平台。利用AFB1能够使纳米酶催化的“TMB+H2O2”氧化变色体系颜色增强的现象,基于AFB1浓度在1~1200 ng/m L范围内与采集的RGB值呈线性关系,实现了AFB1的可视化检测。
3、上一章研究表明,Fe位点是PL催化活性的来源,但光照条件下,MIL-125(Ti)中配位掺Fe(Ⅲ)过量,却会导致PL催化性能的降低。为了改善光照对纳米酶活性的影响,本章以MIL-101(Fe)为主体,在其外围生长具有光活性的MIL-125(Ti),构建了MOF-on-MOF结构的MIL-125@MIL-101纳米酶,并将其在氮气氛围煅烧(产物记作MIL-125@MIL-101-N2),进一步增强了光响应PL活性。实验结果证实,纳米酶的MOF-on-MOF结构,避免了因Fe(Ⅲ)配位过量,导致加速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的缺点,纳米酶MIL-125@MIL-101-N2呈现出更宽的光吸收范围,和更强的光生电子能力;以该纳米酶为催化剂,羧基化的AFB1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二者通过酰胺键结合,成功构建了一种AFB1适配体比色传感平台。利用AFB1能够使纳米酶催化的“TMB+H2O2”氧化变色体系颜色减弱的现象,基于AFB1浓度在1~1380 ng/m L范围内与采集的RGB值呈线性关系,实现了AFB1的可视化检测。
4、为进一步提高AFB1检测准确性,本章选择了强活性中心的两种MOF材料(Cu-BTC/W纳米线和Ce-MOF纳米片)为组成单元,构建了三明治型强-强活性中心的双MOF纳米酶Cu-BTC/W@Ce-MOF,其PL催化性能优于前三个工作。实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