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小窝蛋白-1
肠上皮屏障
碳酸酐酶2
摘要: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食物中最为常见的真菌代谢产物,理化性质稳定并具有较强的毒性(急性损伤、致癌性、致畸性等),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1]。目前,针对AFB1中毒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只能进行排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2]。膳食摄入是人类和动物主要的AFB1接触途径。该毒素被摄入后必须穿过肠道屏障进入体内[3]。肠道屏障不仅是抵御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入侵的初级防御线,而且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及生物大分子的吸收和转运场所。研究表明AFB1在吸收过程中产生肠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肠屏障功能损伤。肠屏障受损后,一方面促进了毒素的旁路吸收,使得更多毒素进入体内,从而加剧毒素的毒性作用[4];另一方面引发了肠道炎性反应,并可通过“肠-肝轴”等联动效应增强毒素的肝损伤[5]。因此,早期干预AFB1肠内吸收与屏障损伤是预防AFB1急性中毒的关键。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的团队采用了体外肠上皮细胞转运模型,并运用RNA干扰技术对涉及肠上皮细胞跨膜运输的140种蛋白质进行了筛查。研究发现,在这些蛋白质中,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的表达降低后,显著地减弱了AFB1的跨膜转运功能。特别地,Cav1在AFB1转运阶段引发了肠道屏障通透性改变。Caveolin家族中,Cav1蛋白是关键成员,它在多种细胞类型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以及肺泡壁细胞内的表达量最高[6]。Cav1是细胞内囊泡介导的脂质转移、吞噬作用与释放作用等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参与者,尤其在内皮或上皮细胞大分子的跨膜运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通过N端结构域,Cav1在细胞内调控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如与激酶相关的Src家族酪氨酸激酶、应激激活蛋白激酶,以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这对上皮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及其屏障功能的调控至关重要[8]。研究显示,Cav1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紧密连接的蛋白表达,从而改变肠道屏障的功能[9]。然而,Cav1如何介导肠道屏障的损害,其具体机理尚未清晰,这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深入探讨。
根据近年来对Cav1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毒素与肠道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本课题提出假设:AFB1通过Cav1调节了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构,引发肠上皮屏障损伤。根据上述背景研究及假设,本课题拟开展Cav1调控AFB1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旨在明确Cav1在AFB1肠道上皮屏障损伤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阐明Cav1介导AFB1肠道上皮屏障损伤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抑制AFB1损伤肠上皮屏障的药物开发提供新靶点。
二、研究方法
(一)第一部分:Cav1在AFB1损伤肠道过程中的作用
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av1敲除的Caco-2细胞株及Cav1敲除的AFB1染毒细胞模型,将野生型Caco-2细胞作为对照,通过细胞活性实验、免疫荧光、免疫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AFB1作用后引起的肠道细胞毒性情况,明确Cav1在AFB1损伤肠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利用Cav1基因敲除小鼠,构建Cav1敲除的AFB1动物损伤模型,在动物水平通过HE染色,血清生化检测,组织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Cav1是否在AFB1损伤肠道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第二部分:Cav1在AFB1肠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用野生型Caco-2细胞,Cav1敲除的Caco-2细胞,以及AFB1处理后的野生型及Cav1敲除的Caco-2细胞作为分析样本进行有参转录组、蛋白质组测序,分析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蛋白。用上述同样的样本及分组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分析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代谢物。结合多组学联合分析结果确定Cav1调控下游关键基因,利用通过RT-q PCR及免疫印迹实验,验证Cav1对关键分子的调控作用。
NCBI、UCSC数据库获取关键分子潜在启动子区域碱基序列,利用JASPAR数据库预测关键分子的转录因子,结合组学数据及GEPIA数据库分析转录因子与基因表达相关性。利用Luciferase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转录因子直接作用,确定Cav1调控下游关键分子的机制及过程。
采用RNA干扰及抑制剂的方式构建关键分子敲低的Caco-2细胞株,通过细胞活性实验、免疫荧光、免疫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AFB1作用后引起的肠道细胞毒性情况,明确关键分子在AFB1损伤肠道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抑制剂构建下游关键分子敲低的小鼠动物模型,在动物水平通过HE染色,血清生化检测,组织免疫荧光等方式验证关键分子是否在AFB1损伤肠道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研究结果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Cav1敲除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