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鸭
黄曲霉毒素B1
流行病学调查
致病作用
脱霉剂
摘要: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AF中以黄曲霉素B1 (Aflatoxin B1,AF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本研究开展了鸭饲料及其原料中AFB1的污染情况调查,探讨了AFB1对鸭的致病作用及其防治方法。1.鸭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方法,对某公司鸭饲料原料供应地的玉米、豆粕、花生粕进行抽样检测,调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程度。(1)2013年10月~2014年9月,国内各产区玉米被AFB1污染程度依次为:华中区域>华东区域>西北区域>华北区域>东北区域,AFB1检出率依次为100%、52.4%、29.2%、19%、15.4%;华中区域、华东区域AFB1超标(AFB1含量均在20μg/kg)率分别为85.7%、33.3%,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未检测到超标的样品。2014年10月~2015年9月年,国内各产区玉米被AFB1污染程度明显降低,但仍有污染,且在区域分布差异上与上一年度相似,按照检出率排序依次为:华中区域>华东区域>西北区域>华北区域>东北区域,检出率依次为33.3%、24.4%、24.1%、9.3%、7.3%。华中区域、华东区域超标率分别为8.3%、4.4%,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未检测到超标的样品。从以上检测结果来看,玉米作为动物饲料主要能量原料,在2013-2014年度受AFB1的严重污染,2014~2015年度污染较轻,且在同一年份中的污染程度呈明显的区域分布。(2)2013年10月~2014年9月,河南、山东所采90个花生粕样品中,AFB1检出率均高达100%,超标率分别达到85.1%和93.8%。2014年10月~2015年9月,河南、山东所采131份样品中,AFB1检出率分别达到96.9%和100%,超标率分别达77.3%和85.3%。以上检测结果说明花生粕中AFB1的污染在不同区域和年份污染均非常普遍。(3)2013年10月~2015年9月,共检测豆粕样品50份,检出率10%,且检出样品AFB1含量均在10μg/kg以内,未见超标样品。2013年~2015年间,通过走访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的养殖场,收集现场信息,使用ELISA方法检测鸭饲料中AFB1的含量,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内脏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饲料中AF B1超标对肉鸭、蛋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一共收集到12个因使用AFB1超标鸭饲料(含量在32μg/kg~102μg/kg不等)而导致鸭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的养殖场。调查结果显示,饲料中AFB1超标对肉鸭产生严重影响,可导致中毒症状的发生,死淘率增加10%~20%,死亡阶段主要集中在1-2周龄。临床可见,鸭群采食量降低,精神萎顿,有的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长的雏鸭,出现消瘦,呆立,翅膀下垂;驱赶时病鸭勉强能够走动,但步态不稳,有的瘫痪;死前角弓反张。大体病变可见肝脏肿大,出血,质脆弱,部分死鸭肝质地变硬;肝脏颜色变淡变黄,有的发绿;胆囊肿大、充盈,胆汁发黄。组织切片可见肝细胞发生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并能看到胆管上皮增生。产蛋鸭未见明显的死亡,主要表现为鸭群产蛋下降、蛋重变轻,产蛋率可下降50%-80%,蛋均重下降20%-30%。2.黄曲霉毒素B1对鸭致病性的实验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实验条件下饲料中AFB1对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内脏器官病理学变化。选用1日龄SM4商品代白羽肉鸭160只,随机分配到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AFB1组)中,每组80只。对照组饲喂由正常玉米配制的饲料(AFB1含量为8μg/kg), AFB1组饲喂由霉变玉米配制的饲料(AFB1含量为60μg/kg)。所有试验动物自由采食、饮水,饲养期28 d。每天记录采食量、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剖检死亡鸭,记录大体病变。28日龄时,屠宰所有试验鸭,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胰腺等器官的组织块,制作组织病理学切片进行观察。(1)AFB1组的试验末重和对照组相比减轻了12.40%,差异显著(P<0.05)。说明饲料中污染AFB1后,对肉鸭增重产生显著影响。(2)对照组、AFB1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分别为114.48 g、107.05 g,AFB1组日均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6.49%,差异显著(P<0.05)。说明饲料中污染AFB1后,会显著降低肉鸭采食量。(3)对照组、AFB1组、的料重比(F/G)分别为1.70,1.82。AFB1组比对照组的料重比提高了0.12,差异显著(P<0.05)。说明饲料中污染AFB1后,会显著提高肉鸭料重比。(4)对照组、AFB1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25%、11.25%,AFB1组比对照组死亡率升高,差异显著(P<0.05)。说明饲料中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