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B1
M2M
转录因子Af Mcm6及AfSreA
DNA损伤
摘要: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广泛污染玉米、花生和小麦等重要农作物,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污染多种食品,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据报道,全球多达28%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由黄曲霉毒素引起;我国四川、湖北、广东等高温高湿地区种植的玉米,黄曲霉毒素阳性率超过90%,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产品质量、食用安全性及相关产品的对外出口。目前,对于控制农产品黄曲霉危害及黄曲霉毒素污染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方法。化学防治仍是目前控制黄曲霉污染的主要策略。因此,开发绿色、高效、高特异性的杀菌剂以防控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甲基丁酸甲酯(M2M)是国标(GB 2760—1996)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对多种细菌及真菌具有广谱抗菌特性,但对黄曲霉的作用缺乏报道。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研究M2M对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探索M2M抑制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M2M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及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
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分析表明,M2M能够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产孢、产毒及菌核形成。其中,M2M对黄曲霉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2.0μL/m L,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发育及产毒。
(2)M2M通过破坏细胞壁、细胞膜、降低ATP水平、诱导ROS积累及DNA损伤进而抑制黄曲霉的生长。
收集用1/2 MIC处理过的黄曲霉菌丝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菌株相比,共有2899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1439个上调,1460个下调)。这些DEGs主要集中在AFB1生物合成、孢子萌发、细胞壁及细胞膜的形成、糖酵解、TCA循环、氧化应激、DNA损伤等生物途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afl B、afl C、afl H、afl R的转录水平下调,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表明M2M通过下调AFB1生物合成途径中afl B、afl C、afl H、afl R基因表达进而抑制AFB1合成。此外,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M2M破坏了黄曲霉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胞内ATP含量,诱导菌丝ROS的积累和DNA损伤,与转录组结果一致。
(3)敲除转录因子AfSreA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及产量。
我们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GATA型锌指转录因子AfSreA(AFLA_132440)的缺失菌株,并分析其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AfSreA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黄曲霉毒素B1的合成、菌核的产生及黄曲霉致病性。刚果红试验表明,AfSreA缺失破坏黄曲霉细胞壁完整性,表明敲除AfSreA通过破坏细胞壁完整性抑制黄曲霉生长;RT-q PCR结果显示AfSreA缺失显著抑制了afl B、afl C、afl E、afl H、afl K、afl L、afl R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AfSreA通过抑制AFB1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表达进而抑制黄曲霉生长及产毒。
(4)敲除转录因子AfMcm6通过下调AfFui1基因表达诱导黄曲霉DNA损伤,进而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
我们首先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转录因子AfMcm6(AFLA_119250)的缺失及回补菌株,证实了该基因缺失能够诱导DNA损伤,同时显著抑制了黄曲霉的生长、产孢及产毒。对AfMcm6缺失前后的菌株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黄曲霉中编码尿嘧啶/尿苷透过酶的同源基因AfFui1(AFLA_072600)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UNEL染色结果表明,敲除AfFui1仍可诱导黄曲霉DNA损伤,且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因此,我们认为转录因子AfMcm6调控AfFui1参与诱导黄曲霉DNA损伤,从而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明确M2M显著抑制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分析结合生理生化指标进一步揭示了M2M抗黄曲霉的作用机理,同时筛选到有效的转录因子,并解析其功能,为开发新型高特异性杀菌剂,以防控黄曲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