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AA肉鸡
姜黄素
CYP450酶
DNA甲基化
摘要: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最具毒性、致癌性和污染性的霉菌毒素之一,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产生,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极为有害。AFB1是一种前致癌物,在肝脏中,经Ⅰ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化,产生有害的AFB1-8,9-环氧化物(AFB1-8,9-epoxide,AFBO),其可对蛋白质及DNA等生物大分子造成损伤,导致细胞的凋亡、坏死甚至致癌,因此AFB1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定位为“1类致癌物”。DNA甲基化是已知最早被发现的表观遗传机制,在动物细胞的基因组DNA中,约4%的胞嘧啶(C)是5-甲基胞嘧啶(5-m C)的形式,这是最常见的甲基化形式。研究结果显示,一般DNA整体水平的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启动子区DNA的高甲基化,是癌症过程中典型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等,还具有很强的保护肝脏细胞的潜力。前期研究发现,姜黄素能有效缓解AFB1的毒性作用,但姜黄素缓解肉鸡AFB1中毒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尤其DNA甲基化与AFB1致肝毒性及其姜黄素的影响,目前报道较少。在本试验中,将64只1日龄AA肉鸡适应性饲养3日后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AFB1组(1 mg/kg AFB1)、姜黄素+AFB1干预组(1 mg/kg AFB1+300 mg/kg姜黄素)和姜黄素对照组(300 mg/kg姜黄素),通过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ALT、AST、AKP、GGT)、肝脏氧化应激指标(MDA、SOD、CAT、GSH、ROS)、肝组织病理学以及AFB1-DNA加合物的测定,以评估姜黄素对AFB1中毒肉鸡肝损伤的干预效果;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肉鸡肝脏三种Ⅰ相代谢酶CYP1A1、CYP1A2、CYP3A4的基因表达量;采用HPLC方法检测CYP1A2、CYP3A4的酶活性以及AFB1所致肉鸡肝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DNMT1、DNMT3a、DNMT3b三种DNA甲基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并分析DNA整体甲基化水平、DNMTs、CYP450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探究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在AFB1致肉鸡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姜黄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预防和治疗AFB1肝毒性及姜黄素在兽医临床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连续染毒28 d进行检测,发现AFB1组肉鸡出现了肝损伤的症状,血清酶活性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产生增加、肝细胞变性;免疫组化试验显示,AFB1组肉鸡AFB1-DNA加合物含量升高,核中棕黑色小颗粒明显增多。姜黄素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上述AFB1所致肉鸡肝损伤症状,表明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过氧化作用和AFB1-DNA加合物的产生来减轻AFB1的毒性。结合CYP450酶m RNA及酶活检测的试验结果,AFB1组肉鸡肝脏CYP1A1和CYP1A2 m 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CYP3A4 m 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CYP1A2和CYP3A4酶活性呈现出与m RNA相类似的变化趋势,而添加姜黄素有效逆转上述变化,推测姜黄素可能通过降低CYP1A1、CYP1A2和CYP3A4基因水平的表达,减少AFB1在体内的转化来降低AFB1的肝毒性。DNMTs m RNA及肝脏DNA整体甲基化水平检测结果表明,AFB1组肉鸡肝脏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和DNMT1、DNMT3a、DNMT3b m 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姜黄素+AFB1组肉鸡肝脏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和DNMT1、DNMT3a、DNMT3b m RNA表达量明显高于AFB1组,证明DNMT1、DNMT3a和DNMT3b共同作用来维持DNA甲基化模式,姜黄素可通过增加肉鸡肝脏DNA整体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s的表达量来减轻AFB1的毒性。结合Pearson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肉鸡肝脏DNA整体甲基化水平与DNMT1、DNMT3a和DNMT3b水平均呈正相关,而肉鸡肝脏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DNMTs基因表达量与CYP1A1、CYP1A2和CYP3A4间均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AFB1会导致肉鸡出现肝功能损伤,同时伴随肝脏CYP1A1、CYP1A2、CYP3A4的表达量显著上升,DNA整体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s的表达量的显著降低;给予姜黄素可缓解AFB1所致肉鸡肝损伤;姜黄素可通过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肝脏CYP450酶(CYP1A1、CYP1A2、CYP3A4)的表达和酶的活性,减少AFB1-DNA加合物的生成,增加DNA整体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s的表达量等途径对肝脏提供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丰富AFB1致肝毒性机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