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姜黄素
脂质体
脂质体的评价
相对生物利用度
黄曲霉毒素B1
体外药效
摘要:
黄曲霉毒素B1(AFB1)对粮食和饲料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已成为危害食品安全和畜禽养殖的全球性问题,目前缺乏安全有效防治AFB1中毒的药物。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因其作用于多个靶点,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和治疗意义,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姜黄素溶解性差,导致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严重制约了姜黄素的应用范围。脂质体是近年来新兴的药物包埋技术,具有载药效率高、在生物环境中稳定性高、生物利用度高、质量可控等优势,使其在临床研究中具有比其他载体更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均质技术制备姜黄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法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并系统评价姜黄素脂质体的常规性质、结构性质、外观形貌、稳定性等;然后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家兔血浆中姜黄素含量的基础上,以普通姜黄素为参比制剂,以本试验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为受试制剂,研究了两种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相对生物利用度,为评价姜黄素脂质体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还建立了体外AFB1致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分组对比法考察了AFB1对AML-12细胞的毒性及姜黄素脂质体干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评价: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薄膜分散法并结合均质技术成功制备姜黄素脂质体,通过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并验证,最佳处方为:胆固醇含量25 mg、姜黄素含量12 mg、缓冲液体积25 m L;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为96.6%;外观形貌为球形或椭球形,是一个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粒径为128±1.5 nm,电位为+1.10±0.09 m V;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姜黄素脂质体结构性质进行探究,发现脂质体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疏水相互作用对姜黄素进行包埋;体外释放度结果表明,与游离姜黄素相比,姜黄素脂质体具有缓释作用(游离姜黄素24 h释放量为75.92%,姜黄素脂质体24 h释放量为42.02%)。姜黄素脂质体稳定性结果显示:脂质体包埋显著提高了姜黄素在4℃避光条件下的稳定性。(2)姜黄素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建立了测定家兔血浆中姜黄素含量的HPLC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HPLC法测定,并用外标法定量。方法学研究结果显示:家兔血浆添加姜黄素标准工作液在0.05~1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μg/m L和0.05μg/m L,采用三个浓度(0.05、0.5、10μg/m L)的姜黄素标准添加法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批内与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和11%,回收率在84.4%到117.3%范围内,且稳定性良好。成熟雄性家兔12只,随机分成2组,以100 mg/kg体重剂量分别对2组家兔经口灌服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分别于给药后0.17、0.33、0.5、0.75、1、1.5、2、3、4、6 h于耳静脉采血,血浆样品经预处理后采用上述建立的HPLC法进行测定,Winnonlin 5.2.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姜黄素脂质体C显著高于姜黄素组,说明脂质体在包裹药物后,其吸收作用明显改善;同时姜黄素脂质体组T(2h)相比姜黄素组显著后移;姜黄素脂质体组AUC(1906.31±111.87 ng·h/m L)极显著高于姜黄素组(288.33±32.19 ng·h/m L),姜黄素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680.02%。(3)姜黄素脂质体的体外药效学研究:建立体外AFB1致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AFB1组、姜黄素脂质体对照组、姜黄素脂质体干预组、姜黄素干预组、姜黄素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细胞上清转氨酶(ALT、AST)活力、ROS含量、致炎因子(TNF-α、INOS、IL-6、IL-1β)的表达量,研究AFB1对AML-12细胞的毒性及姜黄素脂质体干预效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FB1组的血清转氨酶活性极显著上升(P<0.01),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炎性因子(TNF-α、INOS、IL-6、IL-1β)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表明在AFB1作用下AML-12肝细胞发生了损伤和炎症。与AFB1组相比,姜黄素干预组和姜黄素脂质体干预组血清转氨酶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下降了25.94%和31.54%,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致炎因子(TNF-α、INOS、IL-6、IL-1β)的表达量均降低,表明姜黄素脂质体能够显著缓解或拮抗AFB1诱导的细胞损伤和炎症,其干预效果与普通姜黄素相当或略优。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和处方,获得了粒径均一、体系稳定、高包封率的姜黄素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