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馆员能力
评价体系
摘要:
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各指标组合权重,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为馆员的考核和评价提供系统化的参考依据,促使高校馆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服务意识,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尽快融入和适应智慧化新环境。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馆员能力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出台的法律政策,提取归纳馆员能力评价指标相关要素,初步构建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邀请领域内专家进行两轮意见征询,对指标进行多轮次的修改完善,直至意见趋于一致,确定最终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依据专家对各指标条目重要性程度的打分情况确定指标客观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各级指标构建的判断矩阵,进行两两重要性程度比较,以确定指标主观权重,并以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组合权重。最后以山西省三所医学本科院校图书馆员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结果:1.本研究在正式调查阶段邀请的20位专家来自全国9个省市,所从事的领域为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图书馆管理研究等方面,专家职称为副教授及以上占比达到90%,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的专家占比达到60%,所纳入专家在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上具有代表性,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2.回收两轮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其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和100%,共有10位专家提出建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8,表明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好。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变异系数(CV)范围分别为0.07~0.19和0.05~0.18,三个层级指标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325、0.303、0.344和0.352、0.337、0.356,第二轮的一致性高于第一轮,且P值均小于0.001,表明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3.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智慧服务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的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组合权重。其中,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为:基础能力(0.2720)、核心专业能力(0.2720)、智慧服务能力(0.2405)、职业发展能力(0.2155),二级指标的权重范围为0.0543~0.1319,三级指标的权重范围为0.0072~0.0699。4.通过对山西省三所医学本科院校图书馆员能力水平进行测评,可以得出:三所院校馆员得分排名分别为院校A、院校B、院校C,这一结果与三所院校实际排名和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发展水平基本相符,说明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馆员的整体水平。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积极性较高,意见集中且协调,指标权重科学合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势下馆员的能力要求。这一体系的设立一方面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聘用、培养和考核提供详实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馆员根据评测结果,针对性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服务意识,以更好地适应网络化新环境,促进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馆员能力建设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本研究根据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以及山西省三所医学本科院校馆员能力测评情况,分别从基础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智慧服务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出发,为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馆员的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