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宝相花纹
莲花纹
敦煌壁画
传统纹饰
摘要:
宝相花纹首次出现于初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是印度佛教莲花纹中国化的产物,象征尊贵与庄严。其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佛教中,象征圣洁和端庄;二是在世俗中,代表人们对佛教思想中“圆满”和“轮回”的向往。宝相花纹的基本组成元素有忍冬纹、云纹、石榴纹、牡丹纹及茶花纹等。对宝相花纹进行类型分析,按其特征分为瓣式、复杂空地式、简单空地式、满地式、花朵式五种类型,宝相花纹结合其他佛教纹饰增加了敦煌壁画的宗教神秘感。
宝相花纹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北朝至隋代的萌芽阶段、初唐的发展阶段、盛唐的繁荣阶段、中晚唐至宋元时期的衰退阶段。萌芽阶段宝相花纹尚未出现,大莲花纹的莲瓣由内向外层层叠加,可以看作宝相花纹的前身;发展阶段宝相花纹正式出现,石榴纹元素常见,但宝相花纹的元素构成多样;繁荣阶段,宝相花纹程式化明显,增加了叶纹和茶花纹元素;衰退阶段宝相花纹数量明显下降但位置分布更广泛,茶花纹元素普遍应用,宗教意蕴较少,装饰作用增强,中唐时期莲花纹短暂恢复中心地位,晚唐及以后藻井花心出现动物纹,神佛纹等。宝相花纹演变的原因:一是当朝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及对敦煌地区佛教采取的相关政策;二是佛教在敦煌的地位;三是敦煌地区及当地寺院的经济状况;四是不同历史时期,敦煌地区佛教的传播情况。宝相花纹在唐代应用于石刻、丝织品、金银器、铜镜中,宋代及以后多应用于建筑、丝织与雕刻中,且风格固定。宝相花纹作为中国传统纹饰,自唐起经久不衰,非常值得各位学者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