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唐代竖箜篌
唐竖箜篌诗
竖箜篌演奏技法
敦煌壁画
摘要:
竖箜篌是一种弹拨弦鸣乐器,其起源可追溯至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竖琴。随后经西域传入中国,在音乐文化璀璨的唐代达到了滋养并发展至巅峰,形成了融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形式——“唐竖箜篌”。
有关唐竖箜篌主要见于正史记载、各种壁画及诗歌中。随着民族融合、审美情趣的演变,它在型制、功能、演奏技法等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些都与唐代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引发的审美观念紧密相关。本文重在厘清唐代竖箜篌的本土化过程及其个性化特征。通过竖箜篌的发展,看唐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纳为己用的开放胸怀。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章节:
第一章,对唐之前竖箜篌的个性特征与文化转播根基做以探讨;第二章,通过考古等文献资料对唐竖箜篌传入中原后的型制、演奏技法等进行探讨;第三章,从唐诗中探寻竖箜篌的音乐特征,它包括演奏技法、音色描绘和美学意蕴等。在研究方法上以“诗史互证”“诗画相依”为依据,考察竖箜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变迁与各种变化。在结论部分,笔者认为箜篌实际上是一个总括性的名称,涵盖两大体系:西亚波斯系和印度系。在箜篌的传播过程中,它逐渐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从而衍生出多种变体。竖箜篌的型制特点属于西亚波斯系,而步入唐代之后,其进一步吸收并融合了唐代的审美风格。且通过对于唐代竖箜篌乐诗的综合考察,竖箜篌乐的情感大都以“悲离”“伤感”为主题,涵盖了与亲人离别的悲伤之感,相思爱人的哀怨之感,以及人生中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