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麒麟纹饰
艺术语言
儒家美学
明清陶瓷
摘要:
麒麟纹饰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典型代表,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陶瓷绘画体系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明清时期,烧窑技术与釉料工艺的逐渐成熟,使陶瓷绘画技术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并达到巅峰,但随着工业革命以及经济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剧烈冲击,传统制瓷行业也发生了改变。
本研究旨在通过现代美学理论知识与考据真实历史记载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明清时期麒麟图像进行逐步剖析,着重探索其在明清时期陶瓷绘画领域的多重属性及其内涵。本研究主要围绕麒麟图像的艺术属性及社会属性、精神图腾属性、制瓷工艺的进步与革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针对明清时期麒麟图像的发展概况展开分析,麒麟图像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文化,历经汉唐宋元,至明朝时期开始成为陶瓷绘画动物纹饰的主流之一,迄今为止大致历经了萌芽、发展、变革三个阶段。其次,研究这段时期上至皇家权贵下至平民阶层,对于麒麟图像的社会属性层面解读。同时探讨了在这一时期,阳明心学、道家理念、儒家致仕思想、开放贸易后的东西思想碰撞以及在王朝末期的时代变迁影响下,对于麒麟图像的意向与表象的解读与分析。最后,以明清两朝历时五百余年的制瓷历史为依托,分析这段时期麒麟图像其形象的变化以及图样范式的时代性,探索了自明初郑和下西洋后以及清时开放海关贸易,西学东渐之风对本土制瓷业所带来的文化与技术冲击,以及在这表象背后对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影响。
本研究以麒麟纹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明清时期陶瓷生产的历史背景分析,结合图像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麒麟纹饰的艺术特征与象征意义,深度探索并总结了麒麟图像意识与精神层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