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岱庙
壁画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乐器
鼓吹
摘要:
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泰山文化的代表性标志,本文将历史文物与文献相结合,深入挖掘乐器相关史料,对壁画鼓吹乐队及所用乐器展开研究,考究其源起、应用等问题,并对壁画相关音乐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判断壁画绘制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及其相关研究”,从壁画概况以及壁画创作年代两方面,对壁画的情况进行详细梳理。整幅壁画分为《启跸图》和《回銮图》两部分,共绘制人物668人,再现了泰山神出巡和回銮的场面,包含恭送、禁围和迎接等部分。史料记载、出土文物共同证实,现今岱庙为西汉时期所建的泰山庙。关于壁画创作年代问题,学术界主要有唐画说、宋画说、明画说、清画说以及宋画明清补绘说五种观点。
第二章“《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乐器研究”,集中于对乐器微观研究。从乐器的源流、应用两个方面分析各乐器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壁画创作年代的确定提供参考。本文认为:大角属于宋代特有乐器;长鸣、中鸣是由胡角发展形成的双角分化而成,之后在明朝更名为大铜角和小铜角;唢呐在明代之前的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直到明正统-明崇祯的二百多年间,才被广泛使用。由此,本文认为壁画最初绘制于宋代,但在明清时期历经补绘。
第三章“《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乐队研究”,将壁画乐队与宋明清宫廷卤簿鼓吹乐展开对比研究,并参照现代民间鼓吹乐队研究成果,认为:大角、拱辰管是宋代宫廷卤簿乐队的特有乐器;大、小铜角在明清宫廷卤簿乐队有所使用;觱篥在宋明清使用,且在明清时期称为头管;唢呐在明朝应用于民间及军队,至清代应用于宫廷;花匡鼓、锣在明清时期的卤簿仪仗中都有使用。壁画乐队、宋明清宫廷卤簿鼓吹乐队、现代民间鼓吹乐队,三者的共有乐器包括唢呐、鼓和锣,这从侧面说明,壁画中的鼓吹乐队可看作由宫廷鼓吹乐流向民间的一种预示。
第四章“《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文化功能研究”。封禅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生动反映,而泰山信仰文化对于民众来说,从古至今都寄予着心灵的希望。此外,卤簿仪仗体现的象征意义和等级秩序极为显著,不仅能够展示帝王的权威,也能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此外,卤簿鼓吹乐的使用,更体现了音乐服务于政治活动的功能,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帝王权威、增强国家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