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纤维
电磁屏蔽
抗菌
疏水
红外隐身
摘要: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度普及,电磁环境逐渐变得愈发复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电磁屏蔽材料以避免电磁干扰对设备运行影响与人体健康危害成为了当今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碳纤维(CF)为基材,围绕其相关复合材料展开深入探究,旨在通过多级结构改性技术,全方位提升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并实现多功能集成,以满足多元化场景需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地在碳纤维表面修饰了SnO2纳米颗粒,并系统探究SnO2纳米粒子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以及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SnO2纳米粒子均匀且致密地分布在碳纤维表面,显著提升了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强了与基体材料间的机械啮合作用,同时修饰过的碳纤维表面富含羟基,有效增进了与树脂之间的相容性,极大地增强了二者的界面结合力。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SnO2/CF/EP复合材料在层间剪切强度(ILSS)、界面剪切强度(IFSS)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83.2 MPa、81.2 MPa、705.4 MPa,相比较原始CF/EP分别提升了33.1%,48.7%,39.0%。由于SnO2纳米颗粒其作为散射中心,促使电磁波在材料内部发生多次反射,显著延长了电磁波的传播路径,进而有效消耗更多电磁能量。此外,SnO2独特的电子结构特性,使其能够与碳纤维形成良好的电子耦合,进一步强化了材料对电磁波的介电损耗能力。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效能,水热生长SnO2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X波段(8.2-12.4 GHz)的电磁屏蔽效能相较于未改性前显著提升,SET值最高可达49.2 dB。
(2)针对当前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功能单一、环境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且仅依靠单一成分或结构难以满足复杂的性能需求,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引入Fe3O4/SnO2异质结构,进而提升碳纤维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为解决当前电磁屏蔽复合织物面临的表面多重反射界面难构建以及表面阻抗失衡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碳纤维织物为基材,利用水热和原位聚合水热法,在其表面成功生长出SnO2和Fe3O4磁性纳米粒子,从而制备出具有多级结构的电磁屏蔽复合织物。此外,考虑到实际应用环境的多样性,采用双键交联反应,以双键香草醛和双键季铵盐化合物为原料进行共聚,制备出无氟疏水及抗菌性的绿色环保涂层,经喷涂整理后赋予碳布表面双重功能特性。
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结合波导法对碳布的电磁屏蔽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Fe3O4/SnO2/CF的SET值在整个X波段(8.2-12.4 GHz)内均高于Fe3O4/CF、SnO2/CF以及未改性前的CF。其中,Fe3O4/SnO2/CF在X波段的平均SET值达56.0 dB,最高值可达61.2 dB,完全能够满足日常防护需求。采用红外热成像仪,以手机和手掌为热源对碳布的红外隐身性能进行测试,Fe3O4/SnO2/CF的热辐射温度接近室温,充分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红外隐身功能。通过测量静态接触角,喷涂共聚物后的碳布静态接触角可达141°,可达到良好的疏水性能。采用平板涂布法计算菌落数量,当共聚物浓度达到2%及以上时,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高达88%和94%,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