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羧基功能化
SBA-16
吸附
催化
反应动力学
摘要:
硅基有序介孔材料具有孔容大、比表面积高、孔道结构特殊、孔尺寸可调控等优点,在能源、催化、生物医药、吸附分离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其中,SBA-16因其具有较厚的孔壁和独特的三维立方(Im3m)结构等特点,有望成为性能良好的吸附材料或催化剂载体。SBA-16材料因表面硅羟基的存在而影响其吸附性能,需通过引入不同官能团对表面进行改性,从而提升材料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一锅法,在SBA-16合成过程中加入潜在的单/双羧基功能化试剂,得到单/双羧基功能化的SBA-16,随后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在载体上引入MOFs材料,得到MOFs修饰的SBA-16,再利用包埋技术制得MOFs和磷钨酸(HPW)修饰的具有Br?nsted和Lewis双酸位点修饰的SBA-16。通过FT-IR、XPS、13C MAS NMR、TG、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XRD、TEM等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系统性的研究了羧基化试剂、MOFs和HPW的引入对SBA-16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化复合材料在吸附及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单羧基功能化SBA-16的构建与重金属吸附性能
使用2-氰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潜在的羧基功能化试剂,通过一锅法制备羧基功能化的SBA-16(SBA-16-Et-xCOOH)。对功能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羧基成功枝接到SBA-16上,同时没有破坏载体原有的孔道结构。选用Cu2+作为目标物,验证SBA-16-Et-xCOOH对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在最佳条件下,Cu2+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81.3 mg/g。5次循环后对Cu2+吸附量略微下降,证明吸附效果稳定。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热力学及等温线拟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Cu2+吸附都有较好得拟合结果(R2>0.99),表明吸附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吸附同时存在;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模型相符合,表明单分子层吸附且吸附位点均匀分布;热力学参数证实吸附过程自发进行。
(2)MIL-101@SBA-16的限域合成与催化性能
经过上一步的研究,证明了羧基化试剂的加入不会影响SBA-16的孔道结构,并且改性后的载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利用载体上枝接的羧基吸附金属离子作为MOFs材料中的金属来源,通过原位合成的方式得到MIL-101功能化的SBA-16(SBA-16-xC@MIL)。通过对制备材料进行表征,证明SBA-16-xC@MIL复合材料具有有序的三维立方结构。MIL-101借助SBA-16枝接的羧基官能团,均匀分布在孔道内部,而受限的孔道尺寸促使MIL-101形成均一的小尺寸纳米颗粒。采用苯甲醛和丙二腈为原料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测试SBA-16-xC@MIL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使用水作为溶剂,在最佳条件下,50分钟内苯甲醛完全转化。重复使用10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对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并求得反应活化能(Ea=17.18 k J/mol)。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
(3)双羧基功能化策略强化MOF负载与催化转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载体上的羧基密度,进而增加MOFs材料的合成量,使用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琥珀酸酐作为潜在的双羧基化试剂,其具有的酸酐结构水解后可以产生两个独立的羧基。通过一锅法结合原位合成技术制备双羧基修饰的UiO-66功能性SBA-16材料(SBA-16-DCx@UiO)。通过对材料进行表征,证明SBA-16成功被羧基修饰并且实现了UiO-66的负载,SBA-16-DCx@UiO复合材料保留了载体原有的孔道结构。得益于孔道尺寸的限制,UiO-66具有均一的小尺寸纳米颗粒,并且在孔道内的均匀分布。利用糠醛液相催化转移加氢合成糠醇反应测试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糠醛8小时后完全转化,糠醇的收率为99.7%。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后,催化性能基本不变。对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R2>0.998),并求得反应的活化能(Ea=45.97 k J/mol)。对反应途径进行了推测,并分析了相应的反应机理。
(4)Br?nsted-Lewis双酸位点协同催化体系的构建
以(3)制备的复合材料为基础,采用包埋技术,在UiO-66的合成过程中添加适量的HPW,得到HPW和UiO-66修饰的具有Br?nsted和Lewis双酸位点的SBA-16(SBA-16@UiOx@HPWy)。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证明SBA-16@UiOx@HPWy复合材料具有有序的三维立方结构,并且HPW成功负载到载体上,Keggin结构仍保持完整。使用甲醇和油酸为原料进行酯化反应,探究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PW的加入能显著提高油酸的转化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