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碳量子点
T3C2Tx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超级电容器
高密度电极
嵌入
堆叠构型
摘要:
由于“空间焦虑”,体积比性能(能量和功率等与体积的比值)对电化学储能器件愈发重要。超级电容器是一种通过电极表面的静电吸附或快速的法拉第反应储存电荷的能源存储设备。提升超级电容器的体积比性能的意义重大,可以促进电子器件及设备向便携式、小型化发展。为提升体积能量密度,首先,需要设计电极结构,使其兼具高活性表面积和高密度。其次,基于器件整体考虑,需要降低整个器件中集流体、隔膜、粘结剂、电解液和外包装等非电极材料组件的占比。然而,电极材料中电导率、密度与孔隙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对实现体积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协同优化构成了挑战。为此,本论文研究了基于石墨烯和MXene的高密度膜电极的结构调控方法,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均匀附着碳量子点并采用焊接方式使它们连接紧密,或在Ti3C2Tx表面氧化刻蚀纳米孔形成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由于嵌入的纳米颗粒避免了纳米片“自堆叠”,二维材料碳基高密度膜电极中电子传导和离子迁移得到优化,其基于体积的比容量和功率性能得以改善。最后,从整个器件考虑,通过减小膜堆叠构型中电解质层厚度,增加单个电极单元负载,提升了整个器件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分数,进而改善了整个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结合水热工艺和抽滤方法,将碳量子点(CQDs)固定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上,并将其嵌入在rGO纳米片层间,制备了高密度rGO/CQDs复合膜,平衡了密度和表面积的关系,提升了 rGO基膜材料的体积比容量。进一步地,测试了 rGO/CQDs复合膜电极在高压力下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理论模拟阐明了 rGO/CQDs复合膜高抗压力性能的理论机制,为设计高密度电极和耐压型储能器件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2、提出海藻酸钠(SA)自收缩诱导的“焊接”策略,在保持高表面积和高密度的基础上,实现了 rGO/CQDs复合纳米片的良好连接,制备出高导电、高密度但多孔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碳量子点/海藻酸钠衍生碳(rGO/CQDs/SADC)复合膜电极。研究了 SA用量和水热温度对复合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由于CQDs的嵌入和海藻酸钠衍生碳(SADC)的“焊接”作用,电极中离子和电子的迁移路径被同步优化,从而实现快速电子传导离子和离子迁移,大幅提升了功率性能(12,307.7 W cm-3的超高功率密度),该方法对设计超高功率储能设备有重要借鉴意义。
3、Ti3C2Tx纳米片的“自堆叠”降低了离子可到达表面积和离子迁移速率,严重限制了其电容和倍率性能。为此,开发了一种H2O2氧化刻蚀工艺,通过调控H2O2用量,实现了 Ti3C2Tx纳米片的可控氧化和刻蚀。进一步地,采用抽滤方法制备了高密度TiO2/H-Ti3C2Tx复合膜,研究了 H2O2用量对TiO2/H-Ti3C2Tx复合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由于TiO2的支撑作用和多孔Ti3C2Tx纳米片,离子迁移通道得以优化,离子可到达表面积明显增加,相应地,TiO2/H-Ti3C2Tx膜电极的体积比容量和倍率性能得以改善。该方法简单高效,对设计高倍率性能的MXene基电极具有重要意义。
4、高导电膜交替堆叠构型超级电容器可以在保持功率性能的同时提升体积和面积能量密度。该构型为避免使用隔膜,降低非活性材料占比,采用了凝胶电解质,但是较厚电解质层和较薄单个电极单元限制了器件的能量密度。为此,选择高负载量的TiO2/H-Ti3C2Tx膜作为电极单元,并在电极层间引入绝缘的超薄聚丙烯腈(PAN)网格膜,以降低电解质用量。相应地,整个器件的电极材料占比大幅提升,进而提升了其体积能量密度。同步地,对凝胶电解质进行改进,提高了离子电导率,改善了器件功率性能。该研究对设计紧凑型储能器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