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层导热模型
叠层制备
聚合物复合材料
扭转层叠
可控变形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端装备对材料和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球碳中和战略驱动下,高性能聚合物正面临从“单一功能优化”向“多功能集成”的发展转变。兼具功能化与轻量化的聚合物成为导热复合材料与可控变形结构实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的研究目标。
在此背景下,围绕聚合物基多层导热复合材料与可控变形结构开展协同研究,从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变形结构优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以聚合物基功能化轻质结构为对象,结合机理建模、有限元仿真、实验测试及电子显微分析等方法,开展跨尺度研究:针对多层导热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其制备工艺优化、传热机制与性能调控;针对波纹轻质结构,揭示了其动态压缩响应、变形预测机理及能量吸收机制,阐明了微观组织演变、破坏模式与缺陷扩展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运用扭转层叠技术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创建交替层结构,结合金属编织布制备出具有热取向特性的多层导热复合材料。基于响应面法(RSM)实验设计,系统揭示了层压温度、保压时间及层压压力对多层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交互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层压温度及其二次项对导热性能具有显著调控作用,呈非线性特征,低温区压力提升可增强层间密实度,而高温区压力效应弱化。通过扭转层叠工艺的高剪切力场诱导,柔性高分子链发生解缠结与定向排列,形成750~2100 nm的叠层交替结构,层间界面清晰且分子取向明显,规整度提升。
(2)通过分析多层材料体系的层内与层间传热机制,揭示了其导热取向性的本质,层内传热遵循二维扩散传热机制,金属编织层呈现多级网状传热特征;层间传热则符合多层界面热阻模型,据此建立的广义多层传热方程可精确预测任意层温度;优化工艺后的复合材料导热率达到0.261~0.606W/m K,提升2.5~6.8倍;复合材料温升曲线出现波浪形态,热响应更灵敏,在点状热冲击下表现出更快更平稳的温升;多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分层特性,层间空气间隙控制在微纳米尺度,断面分层完整度清晰明显。深化了多层体系导热机理的认知程度,为工程应用中导热路径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3)提出了一种聚合物基可控变形仿生波纹轻质结构。通过三维建模、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元模拟与实验诊断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探究波纹轻质结构可控变形承载功能化设计的有效性,基于单胞拓扑优化理论,完成六边形、可重构及手性结构三类特征单胞的波纹化设计,采用熔融沉积成型工艺成功制备试样;准静态压缩试验表明,二次承载峰值分别达到首次峰值的73.76%、117.29%和60.7%,重点揭示其承载能力与能量吸收特性的影响规律;破坏形貌分析显示,波纹结构在塑性坍塌阶段保持较好的完整性,碎片抛洒现象较均质结构大幅改善;能量吸收特性对比研究发现,波纹化设计使累计吸能值较均质结构分别提升105.8%(六边形)、212.4%(可重构型)和124.4%(手性),能量吸收曲线呈现双峰特征。单胞拓扑优化的增益显示,波纹可重构型相较于波纹六边形的单胞吸能提升78.01%,波纹手性结构相较于六边形提升44.95%。
(4)系统揭示了波纹轻质结构的动态压缩变形机制及其与微观结构的关联规律,提出动态压缩过程的四阶段演化理论;有限元模拟表明,波纹周期使应力分布呈现规律性波动,支撑端的应力集中得到改善,整体稳定性提高,实现了初始变形可预测的目的;通过对波纹轻质结构的破坏方式和缺陷扩展路径进行评估,微观结构和断口形貌观察分析表明波纹轻质结构存在多种失效模式并存的情况:结构中同时存在局部材料开裂,弯曲变形量过大,二次裂纹萌生扩展,剪切作用等。本研究建立的“宏观变形阶段-介观应力分布-微观失效模式”多尺度关联模型,可精确定位结构薄弱区域,为工程应用中实现损伤预警与寿命预测提供重要理论工具。
本研究通过材料制备工艺创新、结构拓扑优化与跨尺度关联模型构建,实现了聚合物基多层导热复合材料与可控变形结构协同设计,深化了多层复合材料导热机制与轻质结构变形动力学的理论认知,为先进装备设计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