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锂硫电池
异质结构
正极材料
欧姆接触
复合材料
摘要:
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设备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是,目前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对储能设备更高的性能需求。锂硫电池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和超高的能量密度以及对环境的友好性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受限于锂硫电池自身特殊的硫键化学储能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进一步的商业化应用受到了阻碍。
硫正极作为锂硫电池中的关键活性材料,其性能的优化对提升电池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合理设计来优化硫正极,被视为解决锂硫电池当前所面临挑战的有效策略。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金属和半导体接触时,会出现莫特肖特基结与欧姆接触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均可以提升电子在材料中的迁移效果,有利于降低极化,提升电化学表现。但是,与欧姆接触相比,莫特肖特基结中存在莫特肖特基势垒,这会降低电池的工作效率。同时,与莫特肖特基结相比,欧姆接触则具有更优异的稳定性,这使得电池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不幸的是,欧姆接触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基于此本工作,首先将欧姆接触应用到锂硫电池正极中,并通过双异质结构设计、熵调控、缺陷调控的手段,进一步优化欧姆接触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采用两步水热法将金属相材料(1T-Mo S2)和半导体相材料(Sn S2)构建成具有欧姆接触的电催化剂用于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改善锂硫电池的反应动力学。根据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发现具有欧姆接触的样品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应自由能以加速反应动力学。同时,金属硫化物可以添加更多亲硫位点来促进多硫化物的捕获。得益于欧姆接触设计,CNT-1TMo S2-Sn S2在0.1 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437.2m Ah g-1并且在1 C电流密度下500次循环后仍然具有805.5 m Ah g-1的比容量,同时还制备了软包电池进行了弯折、扎孔等安全测试,证明了其实际应用的潜在价值。
(2)在第一部分工作中首次构建了欧姆接触并用在了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设计中,但是由于1T-Mo S2的晶体结构不稳定,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改性。因此在第二个工作中采用一步水热法和静电自吸附的方式制备了具有欧姆接触的双异质结构催化剂MXene-VS4-Sn S2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通过实验和理论结果揭示了欧姆接触会诱导自发电荷重排,并由于功函数的不同在MXene-VS4-Sn S2异质结界面会形成快速的电荷转移通路,有助于降低放电/充电过程中多硫化物还原和Li2S氧化的能量势垒。同时Sn S2的添加还缩短了d-p轨道中心差值,这有利于对多硫化物的捕获与催化。因此,采用基于MXene-VS4-Sn S2设计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即使在高硫负载下也表现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此在0.1 C电流密度下首次充放电曲线MXene-VS4-Sn S2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466.2m Ah g-1,表明硫的利用率高。在载硫量6 mg cm-2时在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4.4%。
(3)为了进一步提升欧姆接触在锂硫电池中的效果。在本章工作中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CNT-Fe OOH,并在水热过程中添加不同数量的金属元素制备了高熵碱式金属氧化物CNT-Fe0.2Co0.2Ni0.2Cu0.2Zn0.2OOH(CNT-HEA),通过熵调控的方式来改变欧姆接触的效果,这不仅增强了锂离子电池的催化中心,还提高了该物质的固有导电性。同时,在与CNT复合后发现,随着复合材料中构象熵的增加,CNT与金属材料之间的功函数差也随之增大,这极大地促进了Li2S4→Li2S2过程中电子的转移,也促进了Li2S2→Li2S反应中离子的扩散。在此基础上,CNT-HEA材料在0.1 C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494.5 m Ah g-1,而在2 C电流密度下长周期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为88.5%。这个工作为熵调控提升异质结构的储能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4)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具有欧姆接触的复合材料C3N4-Ni12P5,随后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硼氢化钠用于制造不同程度的C3N4-Ni12P5-Vp_n磷空位。具有金属性质的Ni12P5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导电率,这有助于电子快速从外部传输到活性物质,同时C3N4和Ni12P5复合构成欧姆接触这使得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在长期循环中保持结构完整性。另外通过磷缺陷调控Ni12P5和C3N4的功函数之间的差值用于获得更好的欧姆接触性能,这可以有效促进多硫化物的催化、捕获和转化。在电化学测试中C3N4-Ni12P5-Vp1正极在0.1 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85.6 m Ah g-1。在进行软包电池点灯实验后进一步验证C3N4-Ni12P5-Vp1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