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硫化锑
ZIF-67
二硫化钼
聚吡咯
电磁波吸收
阻抗匹配
摘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科技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电磁波污染也日趋严重。电磁波吸收材料是一类通过各种损耗机制将电磁能转化成热能的形式耗散掉的材料。然而,传统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匹配厚度大,吸收带宽窄,吸收强度低,密度大等问题,并不能良好的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军事领域中,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具有“薄”、“轻”、“宽”、“强”特征的电磁波吸收材料。Sb2S3材料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和单稳定相而被广泛关注。然而非磁性使得Sb2S3在电磁波吸收领域鲜有报道,且其较低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使其很难对电磁波进行有效的吸收。本研究通过介电调控、组分调控和结构设计分别对Sb2S3材料进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最后通过电磁场仿真软件(CST Studio Suite 2020)对Sb2S3基复合材料进行雷达散射截面(RCS)模拟仿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以SbCl3和硫脲分别为Sb源和S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Sb2S3材料,所制备的Sb2S3呈现为大小不一的棒状结构,通过对其进行电磁参数的测试,发现其电磁响应能力弱,其最小反射损耗值(RLmin)小于-10 dB的部分几乎没有,因此不足以对电磁波实现有效吸收,同时由于其介电常数较低,导致了Sb2S3的填充率也相对较高,无法满足电磁波吸收的实际应用。
(2)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具备立方结构的ZIF-67,随后高温煅烧得到Co/氮掺杂碳(Co/NC),所得到的Co/NC出现部分坍塌,但仍维持一定的立方结构,随后加入SbCl3和硫代乙酰胺,一起水热得到Sb2S3/Co9S8/NC复合材料。通过控制Co/NC与SbCl3的质量比(1:3,2:3和3:3),来实现对复合材料电磁参数的调控。Sb2S3/Co9S8/N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随着Co/NC的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当Co/NC与SbCl3的质量比达到2:3时(C80),复合材料在匹配厚度为3.00 mm时,RLmin值达到了-44.96 dB,当匹配厚度达到2.00 mm时有效吸收带宽(EAB)到了2.88 GHz(10.00-12.88 GHz)。得益于复合材料的立方结构,Sb2S3得到了良好的分散,同时增强了电磁波在材料内部的多次散射与反射,延长了传输路径;此外,由于磁性组分的引入,丰富了复合材料的损耗机制,使其吸波性能主要集中有中低频段(2.00-8.00 GHz)。最后利用CST软件对Sb2S3/Co9S8/NC复合材料进行电磁仿真模拟研究,将三组材料与空PEC板进行对比,所有样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RCS衰减,其中C80表现出最大的RCS衰减值,达到了18.59 dB m2。
(3)以SbCl3作为Sb源,L-半胱氨酸和Na2S·9H2O作为S源,通过水热制备了棒状Sb2S3,然后进行二次水热,在棒状Sb2S3上生长MoS2纳米片。通过改变Sb2S3和MoS2的摩尔比(3:2,1:1和2:3)来实现对Sb2S3@MoS2复合材料电磁参数的调控,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呈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Sb2S3和MoS2的摩尔比为1:1时(S2),所得到的Sb2S3@MoS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最好,其RLmin值为-48.09 dB(2.60 mm),在厚度为2.00 mm时,EAB值达到了4.00 GHz(11.52-15.52 GHz)。棒状Sb2S3的高形状各向异性有利于电荷积累,从而扩大电磁波的损耗;片状MoS2的引入,延长了电磁波在材料内部的传输路径,改善了Sb2S3的电磁参数,增强了电导率,优化了阻抗匹配,从而增强了复合材料的有效吸收带宽。同样,利用CST软件对Sb2S3@MoS2复合材料进行电磁仿真模拟研究,将三组材料与空PEC板进行对比,所有样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RCS衰减,其中S2样品表现出最好的吸波性能,其最大RCS衰减值达到了35.65 dB m2。
(4)采用上述制备Sb2S3@MoS2复合材料中的制备方法制备了棒状Sb2S3,并改用高导电聚合物聚吡咯(Polypyrrole,PPy)对Sb2S3进行包裹,通过在冰水中进行原位聚合,得到了核壳结构的Sb2S3@PPy的复合材料,通过调节PPy的含量(23.1、37.5和47.4 wt.%)对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吸波机理。Sb2S3@PPy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PPy的质量占Sb2S3@PPy复合材料的37.5 wt.%时(P2),在匹配厚度为2.00 mm时,EAB值5.92GHz(12.08-18.00 GHz),几乎覆盖了整个Ku波段。PPy的添加极大的提升了Sb2S3的电导性,降低了Sb2S3@PPy复合材料的填充率,促进了电磁波的耗散。最后,通过RCS仿真验证制备的复合材料在模拟环境下对散射和反射信号的衰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