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柔性填料
拓扑互锁结构
力学增强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PNCs)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出色的耐疲劳特性,在航空航天、先进汽车智造等高端工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性能优势主要归因于纳米粒子(NPs)所带来的多尺度协同效应:一方面,NPs凭借其高比表面积以及可设计特性,可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并赋予其新的功能特性。另一方面,NPs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在调控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宏观力学行为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NPs在PNCs增强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NPs易发生团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削弱增强效果。其次,填料-基体界面相容性不足可能引发界面滑移,增加能量耗散并提高滞后损失(HL)。此外,传统刚性NPs因其形变能力受限,使得复合材料在提升强度与保持柔韧性之间难以实现平衡。
针对上述挑战,本研究提出两种新型柔性纳米粒子:其一是软-硬Janus纳米粒子(JNPs),刚柔并济的双组分结构可通过调控界面相互作用优化体系的力学性能。其二是接枝团簇纳米粒子(GCPs),能够通过与基体链间形成拓扑互锁结构,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耐疲劳性能。为深入理解这两种柔性填料的增强机制,本研究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相应的复合材料模型,并系统探讨了填充粒子的分散行为、基体链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复合材料的力学增强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述如下:
(1)软-硬Janus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散、动力学和力学研究。通过将JNPs引入聚合物复合材料体系中,重点探讨截断半径(rcutoff)、界面相互作用强度(εnp)及JNPs粒径(Dnp)等参数对其分散状态、基体链动力学行为以及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排斥体系中,JNPs易聚集形成团簇,且随着εnp的增大,体系内团簇数量增多。在吸引体系中,JNPs直接接触聚集,但可通过调控εnp有效改善其分散性。动力学分析显示,聚合物基体链的运动性受εnp变化影响较小,且存在一个临界粒径(Dnp≈5σ),使得基体链的运动性受限最为显著。力学性能方面,分散良好的JNPs可显著增强材料的拉伸强度,界面交联键的引入能够进一步增强力学性能并降低HL。此外,键取向及均方回转半径(Rg2)等微观结构分析揭示了 JNPs形变演化特征与力学增强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
(2)接枝团簇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将GCPs引入聚合物复合材料体系,系统考察组装率(φasse)、聚合物基体链的刚度常数(k)以及εnp等参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低的φasse有助于在中等应变范围内形成稳定的拓扑互锁结构,且存在最佳参数k和εnp(k=60ε/σ2,εnp=3.0),在该条件下互锁结构的形成最为充分。循环拉伸研究显示,环链体系因其稳定的拓扑互锁结构,展现出最高拉伸强度和最低滞后损失(HL<40%)。相较之下,尽管环接枝链体系在初始拉伸阶段表现出较高的拉伸应力,但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互锁结构逐渐解除,最终拉伸应力与线性接枝链体系趋于一致。动力学分析进一步证实,拓扑互锁结构显著抑制了基体链的运动自由度,其中环链体系受限程度最高,无法形成该结构的线性接枝链体系运动自由度最大,环接枝链体系介于二者之间。上述结果充分证明了拓扑互锁结构在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抗疲劳能力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