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太阳能储热
碳酸熔盐
纳米颗粒
热物性
分子动力学
摘要:
在全球能源转型战略背景下,太阳能的高效存储与传输技术已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熔盐凭借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低成本等优势,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太阳能储热介质之一。然而,熔盐体系的导热系数普遍偏低,制约了热能的高效传输与释放效率,同时其比热容仍有待提升以实现更高的储热密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碳酸熔盐热物性与组分和温度的调控关系,优化了熔盐储热材料的配方设计,对新型复合材料开展比热和导热增强效应分析以提升其储热密度与传热效率,为开发高性能太阳能储热系统奠定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首先,利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构建二元Na2CO3-K2CO3混合熔盐的分子模型,探讨了温度梯度与组分比例的耦合作用对熔盐体系热物性的演变规律。通过径向分布函数(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RDF)与均方位移(Mean Squared Displacement,MSD)分析,揭示了CO32-离子团簇间距变化及扩散行为对熔盐热物性参数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提出了一种量化二元熔盐协同效应的协同系数,以表征不同组分配比下的热物性协同增强特性。模拟结果表明,熔盐的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及粘度均显著受温度和组分变化的影响,而这种热物性调控本质上源于离子团簇间距离的动态调整。当Na2CO3-K2CO3摩尔比为58:42时,协同系数达到峰值,体系展现出最优的热物性协同增强效应。
其次,构建了碳酸熔盐基枣核占位型(Carbonate-ceramic Date Nucleus Occupancy Structure,CDNOS)复合材料的分子模型,探究了纳米颗粒对熔盐体系比热特性的调控机制。模拟结果表明,纳米颗粒通过影响熔盐基体的微观有序结构和优化离子扩散路径,可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SHC)。其中,纳米颗粒的种类、粒径分布及分布方式等关键参数对SHC的增强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纳米颗粒负载量为0.2-0.8wt.%范围时,纳米颗粒Si O2可使CDNOS体系的SHC获得4.299%的最大增幅,而Al2O3则表现出独特的浓度正相关特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机制导致混合掺杂体系的SHC增强效果普遍优于单一组分体系。
随后,通过MD结合混合势能函数,深入揭示了纳米颗粒对熔盐体系导热特性的调控机制,并系统分析了纳米颗粒-熔盐界面相互作用对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在熔盐基体中构建的能量通道可显著提升体系热导率,其中,当纳米颗粒SiO2半径由0(?)增加至7(?)时,导热系数提升幅度可达12.74%。这一能量通道的形成主要源于纳米颗粒表面与熔盐离子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该作用优化了声子传输路径,进一步增强了熔盐体系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输运性能。
最后,采用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CDNOS体系复合材料的热物性进行了优化,结合MD模拟深入探讨了纳米颗粒尺寸、体系温度及熔盐配比等多重因素对热导率、粘度等关键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基于目标函数权重优化方案,将优化结果应用于双管式换热器的宏观模拟,分析复合材料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揭示导热与粘度对储/放热特性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DNOS体系的导热性能与纳米颗粒半径及熔盐配比密切相关,且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Case2(λ=0.8155W/m·K,η=7.03m Pa·s)在熔化与凝固阶段均实现最高的百分比增益,并在储热速率与总储热量方面占据显著优势,但放热阶段的(火用)损较大。相较之下,Case3(λ=0.5638W/m·K,η=7.03m Pa·s)凭借更高的放热(火用)效率以及微弱领先的总(火用)效率,在能量品质保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而Case1(λ=0.8155W/m·K,η=27.0718m Pa·s)更侧重于放热优化,以提高放热速率来弥补储热量的不足。反映出不同优化策略下热能传递与利用的相互制约机制,为换热器设计提供了多目标优化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