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Bi基金属有机框架
光催化
H2O2合成
异质结
降解有机污染物
摘要:
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环境修复、疾病治疗及燃料电池等领域。然而,当前工业中常使用蒽醌法来生产H2O2,这一方法不仅会产生大量副产品,而且步骤繁琐、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光催化技术利用水和氧气作为原料,因其绿色、安全的特点被视为理想的替代方案。然而,现有的光催化材料普遍存在产率低、制备方式单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其独特的孔隙结构、丰富的反应位点及良好的催化性能而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Bi基MOFs材料,因Bi金属具有无毒、价格低廉以及多种配位环境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表明,Bi-MOF具有三维多孔框架结构,孔径约为3.4-3.5 (?),展现出对反应物极好的吸附能力。同时,Bi-MOF中的Bi3+具有较高的过电位,能够抑制氢气的生成并促进H2O2的合成。然而,单一的Bi-MOF材料仍然存在光吸收范围狭窄、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较高以及氧化还原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其光催化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及实际应用范围。
在光催化研究中,异质结结构的合理优化设计在提高光生电子与空穴对分离效率及传输特性方面至关重要,从而推动光催化反应的高效进行。近年来,合理构建S型异质结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采用S型电荷转移机制,研究者们不仅显著提高了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还有效保持了光生载流子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然而,S型异质结内部的电场强度通常由半导体材料本身的费米能级决定,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密度,从而成为进一步提升光催化性能的瓶颈。针对这一挑战,本文选择以Bi-MOF为研究对象,通过界面工程的优化及功能性单元的引入,提升了异质结内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密度,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有效分离,为进一步提升光催化效率开辟新的思路与途径,以实现理论向应用的成果转化。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原位生长法构建Bi-MOF/Bi2O2CO3异质结用于光催化H2O2的生产。首先,通过化学沉淀法成功合成了 Bi2O2CO3纳米片。其次,采用原位生长法在Bi2O2CO3纳米片表面刻蚀出Bi-MOF纳米棒,最终构建了 Bi-MOF/Bi2O2CO3复合结构。此外,Bi2O2CO3与Bi-MOF之间构建地S型异质结有效的抑制了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Bi2O2CO3和Bi-MOF的界面通过Bi3+的共享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异质结界面处的电子传输,有助于提高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密度。因此,Bi-MOF/Bi2O2CO3复合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中Bi-MOF/Bi2O2CO3-750在光催化生成H2O2方面表现最佳。
(2)界面化学键链接Zn3In2S6/Bi-MOF异质结用于光催化H2O2生产及抗生素降解。本研究采用原位水热法设计了新型的Zn3In2S6/Bi-MOF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以土霉素(OTC)和四环素(TC)为代表有机污染物,本研究评估了 Zn3In2S6/Bi-MOF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潜力,同时考察了其H2O2生产性能。该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及出色的抗干扰能力,且深入分析了催化剂用量、pH值及共存物质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Zn3In2S6中的硫空位导致其内部电子高度离域,加速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与分离,进而提升了其光催化效能。与前期研究工作相比,本研究通过引入Bi-S界面化学键,为电子转移提供了“高速公路”,有效增强了 S型异质结内部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密度,从而为光催化剂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3)界面蒽醌分子配位的Bi-MOF/BiOCl异质结用于光催化H2O2生产。为解决光生载流子传输密度较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创新方法:通过酰胺键将蒽醌与由BiOCl原位生成的Bi-MOF进行配位,成功合成了具备强界面电场的S型异质结。蒽醌功能单元在该结构中作为氧气还原中心,能够有效捕获光生电子,并将这些电子转移至氧气分子上,从而促进高效的H2O2生成。通过差分电荷密度计算和开尔文探针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详细验证了引入蒽醌前后,异质结中内建电场强度的显著变化。与前期的研究工作(1)和(2)相比,所提出的S型异质结在增强光生载流子传输密度方面更加直观和显著。这一基于Bi-MOF的光催化平台为可持续H2O2生产提供了具有潜力的催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