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点
复合材料
荧光
磷光
信息安全
摘要:
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类粒径小于10 nm的新型发光碳纳米材料,其结构由碳核及表面官能团构成,因具备合成简便、毒性低、光学性质可调等特性,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已从单一 CDs的制备扩展至复合型CDs发光材料的开发。通过二步处理策略(如表面修饰或基质复合),可显著提升CDs的发光性能或赋予其新型光学特性,并系统探究其荧光与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性能的调控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然而,当前CDs复合发光材料领域仍存在若干关键挑战:(1)在荧光性能研究中,静态荧光行为已被充分研究,但动态荧光行为因受限于复杂的分子设计及较长的响应时间,其实现仍面临瓶颈;(2)在RTP性能研究中,长波长及多色RTP材料鲜有报道,且现有体系普遍存在合成时间较长的问题;(3)由于CDs的固有发光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加之动态长波长RTP性能对材料结构的严苛要求,此类复合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制备仍极具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具有特定性能的CDs进行二步处理构筑了具有光响应多色动态荧光性能的荧光CDs复合材料以及具有长波长多色RTP性能和光响应动态RTP性能的磷光CDs复合材料,并对其光学性能和应用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动态荧光CDs复合材料因设计复杂导致难以实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表面修饰的光响应多色可逆荧光CDs复合材料制备策略。具体而言,通过引入不同浓度的四乙烯五胺(TEPA)对CDs进行表面修饰,在其表面构建具有紫外光响应特性的萘酰亚胺结构,成功制备出具备光响应多色荧光发射特性的荧光CDs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的光响应时间可缩短至0.5 s,且仅需振动摇晃即可实现颜色的可逆恢复。机理研究表明,其光响应多色荧光特性源于CDs表面萘酰亚胺结构在紫外光持续照射条件下生成的自由基,而TEPA浓度可通过调控自由基生成数量,影响材料能级带隙差异,从而实现多色荧光变化。基于不同颜色对光响应时间的差异性,构建了一种可重复动态信息编码系统,进而实现信息动态存储和加密。
(2)针对长波长及多色磷光CDs复合材料匮乏且制备时间相对较长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天然聚合物基质复合的策略:首先通过微波固相反应法分别制备具有蓝光和红光发射的CDs,随后将其分别与羧甲基淀粉钠(Carboxymethyl starch sodium,CMSNa)和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进行组装,成功构建出具有红、橙、黄、绿波长的多色及长波长磷光CDs复合材料。实验表明,该合成工艺具有显著效率优势,尤其是天然聚合物基质材料的制备可在5 min内完成。一系列表征和分析表明,不同强度的强氢键网络的形成促进CDs复合材料的多色RTP发射。基于上述荧光CDs与磷光复合材料的协同作用,成功实现多重高级信息加密应用。
(3)针对动态长波长磷光CDs复合材料因能级调控复杂导致难以理性设计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刚性基质限域与光氧协同调控的策略:首先选择具有大共轭结构的芘和具有四苯基乙烯结构的4-(1,2,2-三苯基乙烯基)苯甲醛为主要前驱体,通过微波固相反应法制备出两种CDs。然后将CDs嵌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质中,构筑了具有可逆光响应长波长红色RTP发射的磷光CDs复合材料,并实现光致荧光变色和光响应可逆黄色RTP的结合,而且光响应可逆RTP表现出优异的耐水性。实验表征证明,荧光变色行为源于四苯基乙烯结构在紫外光持续照射下发生的光环化作用;PMMA基质提供的刚性环境以及PMMA与CDs之间形成的氢键有效促进RTP产生;光响应RTP的动态可逆特性是由于连续紫外光照射下分子氧(3O2)转化为单线态氧(1O2)引起的,暴露于空气环境时3O2的快速补充使RTP恢复至初始状态。基于上述材料优异的动态光响应性能和耐水性,成功实现可重复动态信息加密和多级图案防伪应用,同时拓展了在水环境中高级防伪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