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分子复合材料
气凝胶
纤维素纳米纤维
透明隔热
光热协同管理
摘要:
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已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建筑围护结构能耗是建筑使用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窗户通常占据墙壁表面积的15-20%,是建筑围护结构中效率最低的部位。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窗材料以提高窗户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密闭性能,可有效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气凝胶是一类具有三维纳米网络结构的超轻多孔材料,发展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和超级隔热性能的气凝胶窗户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传统二氧化硅气凝胶作为节能窗材料面临着制备工艺繁琐、力学脆性大等挑战,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发展兼具高可见光透过率和优异隔热性能的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用于节能窗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由于具有成本低廉、原料来源广泛、大气窗口发射率高等特性,已成为制备新型节能窗的理想候选材料体系。然而,目前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普遍存在力学强度不足、不具备温度自适应调节能力、难以对密闭空间实现湿热协同调节等瓶颈,限制了其作为智能窗材料对密闭室内空间实现高效热管理。本论文发展了透明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的构筑新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可见光高透过、高力学强度、单向导湿和温度自适应的透明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揭示了透明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光/热协同管理性能的关系规律。改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提出了抽滤诱导分层凝胶化的新策略,解决了纳米纤维气凝胶常压干燥过程中孔隙结构易坍塌的难题,制备得到了光学透明的氟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材料。氟化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水分散液在真空抽滤过程中在滤膜固-液界面处发生可控凝胶化过程,一维氟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在此过程中组装形成面内多孔结构,并随着抽滤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分层堆叠结构的氟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水凝胶材料。通过对所制备的纳米纤维水凝胶进行溶剂置换,氟化纤维素纳米纤维通过纤维间氢键相互作用组装形成具有稳定纳米孔结构的有机凝胶,经常压干燥即可获得光学透明的氟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材料。由于具有面内纳米孔结构和面间密堆积分层结构,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表现出高达28.7 MPa的断裂强度和低至0.033 W m-1 K-1的热导率。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在可见光波段透过率达到91.0%,同时在大气透明窗口发射率达到90.1%,可作为光/热协同管理材料用于节能窗户,与传统玻璃材料相比,可通过隔热与自发辐射降温实现约2.6 oC的室内降温效果。
(2)利用丙烯酸酯树脂单体在预成型的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垂直取向孔隙结构中的原位聚合过程,获得了具有高力学强度、高抗冲击性和低的近红外透过率的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利用单向冷冻铸造过程获得了具有取向结构的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垂直排列多孔结构和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促进了丙烯酸树脂类单体在其中的渗透与浸润,经聚合固化后获得了光学透明的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由于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骨架与丙烯酸树脂之间形成了强氢键相互作用以及良好的复合界面,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表现出高达274.5 MPa的断裂强度、51.1 k J m-2的抗冲击强度以及0.41 W m-1 K-1的热导率。所得的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76.9%的高透过率,在近红外波段具有32.4%的低透过率,在大气透明窗口发射率为91.0%。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高强度、隔热和红外光谱选择性的光学透明复合材料,可同时实现室内照明和自发辐射降温,与传统玻璃材料相比,可实现约3.2 oC的室内降温效果。
(3)利用丙烯酸十六酯单体在预成型的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垂直取向孔隙结构中的原位聚合过程,获得了具有相变调温性能的光学透明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通过向纤维素纳米纤维分散液中添加适量的导热银纳米线,采用单向冷冻铸造法制备具有垂直取向结构的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之后在气凝胶框架中浸渍并固化丙烯酸十六酯单体,制备得到了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该相变复合材料在40 oC时具有70%的可见光透过率,而当温度降低至25 oC时,可见光透过率下降至26.5%。当相变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温度超过其相变温度时,该相变复合材料会吸收环境热量来实现额外降温效果,从而在炎热白天发挥辐射降温和相变吸热的双重降温效果。反之,当相变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可通过释放热量来减缓温度下降,在较冷夜间通过相变放热削弱辐射降温可能带来的过冷现象。该相变复合材料在白天连续4小时内可达到约10 oC的亚环境温降;在晚上可实现约0.7 oC的温升,作为新型光/热协同管理材料用于节能窗户时,可同时实现室内采光和自适应室内热管理。
(4)通过抽滤诱导分层凝胶化方法,制备得到了具有不对称亲疏水特性和单向导湿功能的光学透明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