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磁波吸收
生物质衍生碳
MOF
复合材料
摘要: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当前的智能5G和6G时代,生物有机体和敏感电子设备遭受越来越多的电磁辐射和干扰,研究和开发先进电磁波吸收材料是减轻电磁污染的必然要求。生物质衍生碳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过程相对简单,同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等优点,这使其在微波吸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生物质衍生碳电磁性质的失衡会导致阻抗失配问题并且生物质衍生碳损耗机制单一,影响了电磁波的吸收效果,从而限制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此,通过协调组分,构建多组分复合材料可以丰富衰减机制,优化阻抗匹配,从而显示出出色的电磁波吸收能力。金属有机骨架(MOF)凭借组分之间的高度灵活性,所衍生的材料具有组成与结构易于调控的特性,同时具备优越的结构稳定性、孔道可调性以及高比表面积。基于此,本论文使用金属有机骨架修饰生物质碳以合成卓越电磁波吸收剂。
(1)我们主要通过静置沉淀法和高温元素法成功制备了一种燕麦和Co-MOF衍生的Co9S8/Co Se2纳米立方体,之后核壳Co9S8/Co Se2@C立方体被锚定在多孔碳(PC)上,最终得到Co9S8/Co Se2@C@PC复合材料。三维多孔碳的存在和分布在碳纳米片上的Co9S8/Co Se2@C有助于改善传导损耗、磁损耗和优化阻抗匹配。Co9S8、Co Se2、碳壳和PC之间产生了大量的异质界面,导致了广泛的界面极化,促进了电磁能向热能的转化。碳成分中丰富的固有缺陷、S和Se空位可作为极化中心,引发偶极极化的产生,从而增加微波损耗。Co9S8/Co Se2@C@PC复合材料在2.5 mm处的最小反射损耗为-64.1 d B,有效吸收带宽为6.3 GHz。RCS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90°<θ<90°范围内,样品的RCS值低于-20 d B m2,在实际环境中几乎可以实现大部分角度覆盖。
(2)使用巴旦木和Ni Mo-MOF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和高温热解法制备了具有多个异质界面的Mo Se2/Ni Se2@C@PC杂化材料。密度泛函理论证明,不同组分之间功函数的差异导致多种异质结构(如Mo Se2/Ni Se2、Ni Se2/C和Mo Se2/C)的成功构建。计算得到的差分电荷密度进一步描述了异质结处空间电荷的不均匀分布以及Mo Se2/Ni Se2@C@PC中强烈的异质界面极化。同时,混合体中硒掺杂产生的缺陷成为极化中心,增强了偶极极化,从而促进了电磁波能量的耗散。得益于Mo Se2/Ni Se2@C@PC出色的元件设计,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还具有一定的极端环境耐腐蚀性。具体来说,Mo Se2/Ni Se2@C@PC在2.4 mm时的最小反射损耗为-55.1 d B,在2 mm时的有效吸收带宽高达6.0 GHz。正如雷达截面计算所证明的那样,Mo Se2/Ni Se2@C@PC在实际军事隐形技术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