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纤维
金属化
电磁屏蔽
界面性能
复合材料
摘要:
新能源汽车、5G通信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促使新一代材料不仅要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良好的电磁屏蔽特性,而碳纤维作为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屏蔽性和新型轻量化材料备受重视,然而碳纤维表面光滑、表面能较低、惰性较大,缺乏有化学活性的官能团,难以形成有效的界面结合,限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碳纤维表面金属化则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方法。即在碳纤维表面镀覆不同的金属或合金使得碳纤维在原有的高性能的基础之上又具备优良电磁屏蔽性能,并通过偶联剂、相容剂改性则可以解决和改善碳纤维和树脂之间的润湿性差、界面不反应的问题。本文以碳纤维为增强体,通过对碳纤维表面镀铜、镍及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增强ABS基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界面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并对其强化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碳纤维表面前处理研究:通过丙酮溶液对碳纤维表面进行除胶,研究丙酮溶液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除胶效果,结果显示在温度为55℃,时间在120min以上条件下碳纤维表面除胶效果最好;分别选用15%NaOH溶液、65%浓硝酸和10%过硫铵溶液做碳纤维表面处理粗化剂,研究三种不同粗化剂对碳纤维表面粗化效果。其中采用65%浓硝酸粗化处理后的碳纤维表面含有羟基(-OH)、羧基(-COOH)等官能团数量最多,粗化效果最好;选用铜胶体、镍胶体和铜镍混合胶体作为碳纤维表面活化剂,研究三种不同胶体对碳纤维表面活化作用,结果证明铜镍混合胶体对碳纤维表面活化效果最好,碳纤维表面沉积的铜离子、镍离子最多,提高了碳纤维表面催化效果。
(2)碳纤维表面化学镀Cu及机理研究: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的影响因数较多,其中pH值、甲醛(HCHO)和温度是其主要因数,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碳纤维最佳镀铜工艺参数,即在pH值为13、甲醛为15ml/L和温度为55℃条件下镀铜效果最好。其中pH值大小决定镀液的还原能力,甲醛决定铜离子的沉积量,温度决定沉积速率以及铜原子沉积形貌。碳纤维表面镀铜过程分4个阶段,其中0~0.5min为诱导期,0.5~3min为加速期,3~5min为减速期,5min之后为稳定期。经计算施镀时间在5min时,镀层厚度为0.5μm,此时碳纤维涂层厚度适中,表面光滑均匀,质量最好。
(3)碳纤维表面高温氧化预处理及电镀Ni机理研究:本文通过不同的氧化温度(200℃、300℃、400℃、500℃、600℃)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并通过XPS、FTIR和Raman等手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碳纤维在500℃温度下表面含有-OH、-C=O、-COOH等官能团数量最多,改性效果最好;超过500℃,碳纤维质量损失严重,失去增强体的增强作用。在碳纤维镀镍工艺参数中,电压5-7.5V下碳纤维镀镍层光滑细腻,均匀完整,并在15V电压下形成“球”状镀镍层,电流密度为0.6A/dm2时,碳纤维表面完全被镍层覆盖,并且镀层均匀光滑,致密度较好。温度在30℃时,pH值在4-5之间时镀镍层光滑细腻,超过60℃时,镀镍层出现粗大晶胞。
(4)碳纤维表面化学镀Cu增强ABS树脂的性能与机制研究: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镀铜碳纤维表面改性,通过熔融共混、高温模压方式制备出不同类型CF/ABS基复合材料,研究硅烷偶联剂KH550对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硅烷偶联剂KH550可以提高碳纤维表面润湿性,增加表面能。静态接触角由111.2°降低至84.5°,表面能由44.67m N·m-1增加至56.66m N·m-1,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高了92.7%、88.1%和89.4%,硅烷偶联剂KH550所产生的羟基和氨基官能团能够有效的与镀铜碳纤维和ABS树脂界面形成化学铰链和机械啮合作用。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随着镀铜时间的增加而提高,7min镀铜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SET)为60.06dB,展现出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5)碳纤维表面电镀Ni增强ABS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制研究:通过调控电压制备出不同形貌镀镍碳纤维增强体,其中“球”状的镀镍层CF/Ni/AB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对比普通CF/ABS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71.2%、69.4%和67.8%。说明“球”状镀层可以使材料内部界面应力均匀化,不易形成界面局部应力过大,避免过早形成应力裂纹,对提高界面结合的碳纤维增强ABS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界面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球”状镀镍层复合材料的SET值为64.42dB,高于普通镀镍碳纤维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