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
热氧老化
冲击压缩
损伤演化
失效机理
摘要:
三维机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其他工业领域。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深入研究复合材料在苛刻环境(如热氧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及其长期稳定性,对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长期服役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旨在发现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微观应力变化致老化裂纹机理,探讨热氧老化过程中热-化学-力学多场耦合作用下界面损伤演化,揭示热氧老化后压缩失效机理和应变率效应,为提升复合材料构件在复杂环境下的服役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有梭织机织造三维角联锁机织物,并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制备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和环氧树脂在180℃循环空气环境中等温加速老化,老化时间分别设定为4天、8天、16天和32天。使用拉曼光谱技术结合碳纤维拉曼峰位应力敏感性定量表征热氧老化过程中碳纤维以及纤维/树脂界面处的微观应力分布演化,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表面损伤裂纹形貌,揭示老化应力所致老化裂纹演化机制及其时间效应。
(2)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后压缩力学性能测试和损伤形貌表征。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和MTS 810材料试验机,测试热氧老化前后环氧树脂及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压缩行为。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试样在压缩过程中的变形历史和渐进损伤演化过程,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分析试样表面应变场的变化,并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进一步观测试样内部损伤形态,比较不同老化时间下的冲击压缩性能和渐进损伤演化,分析热氧老化对冲击压缩性能和应变率效应的影响。
(3)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和实验结果,揭示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热氧老化过程中的损伤机制及其在压缩加载下的失效行为。根据复合材料真实结构和几何尺寸,构建全尺寸细观几何模型。建立热-化学-力学多场耦合模型,采用多步并行数值算法计算热氧老化过程中复合材料在不同阶段的应力分布和界面损伤,分析热氧老化过程中界面损伤的演化规律,探讨界面损伤的老化时间效应;通过基体和界面性能参数弱化方法对复合材料在热氧老化过程中的力学性能退化进行简化模拟,揭示复合材料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冲击压缩渐进损伤机理;利用等效温差法建立基体收缩二步法模型,揭示热氧老化前后复合材料压缩行为的应变率效应。
研究发现:
(1)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在不同热氧老化时间后的微观应力分布规律。复合材料中经纱和纬纱的老化应力分布均与纱线路径相似,且在富脂区附近应力值较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化应力与老化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经纱老化应力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大于纬纱,这与纱线的几何排列及其结构效应密切相关。复杂的交织结构与老化时间协同作用,导致老化过程中应力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在高应力区域,比如富脂区的纤维树脂界面更容易发生界面损伤。老化时间延长导致界面损伤加剧,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2)热氧老化过程中氧化层分布、界面应力变化及界面损伤演化规律。老化时间延长导致复合材料氧化层和树脂的压痕模量在深度方向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树脂的压痕模量与氧化物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在氧化层中,由于纱线与树脂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化学收缩应变以及弹性模量差异叠加效应,界面应力快速增大,导致界面应力集中在表面氧化层的树脂/纱线界面,易引发局部界面损伤。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初始界面脱粘逐渐扩展,并伴有新裂纹的生成,界面损伤逐步演化。
(3)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后的冲击压缩响应。热氧老化显著降低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和模量,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老化32天后,环氧树脂的压缩模量和强度保留率分别为84.4%和89.8%,而复合材料的压缩模量和强度保留率则分别为83%和91%。复合材料压缩性能下降主要受树脂基体氧化降解和界面脱粘共同作用影响。热氧老化对渐进损伤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导致经纱的断裂和局部纱线失效提前发生,同时剪切带宽度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尽管裂纹扩展路径受到老化的影响,最终损伤模式仍以经纱断裂失效为主,形成约45°倾斜的剪切带。在经向和纬向截面,界面损伤呈现出相似的趋势,主要损伤类型包括纱线劈裂、纤维碎裂及界面开裂。
(4)热氧老化对复合材料应变率敏感性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主要由树脂的应变率特性和交织结构决定。然而,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后,由于树脂氧化降解和界面脱粘的共同作用,应变率敏感性显著降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局部应变效应显著增强,而老化裂纹导致材料内部不均匀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部应变效应。老化过程中形成的老化裂纹在压缩载荷作用下改变了复合材料表面剪切裂纹的扩展路径,进一步加重了压缩损伤程度,但未影响其最终倾斜剪切失效模式。
本论文研究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在热氧老化过程中应力分布演化、界面损伤变化及其对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