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PTMCs
有限元仿真
高速磨削
磨削温度
残余应力
摘要: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以下简称PTMCs)凭借其优异的比强度、耐磨性和高温性能,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潜力。但其高硬度和低导热性导致在磨削加工中易产生残余应力,严重影响工件的疲劳寿命与尺寸稳定性。有鉴于此,本文围绕PTMCs磨削残余应力的生成机理、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建立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结合实验验证,系统分析了增强颗粒形状与磨削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为优化磨削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方法,建立了PTMCs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研究了磨削温度场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将增强颗粒简化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分析了不同形状的增强颗粒对磨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颗粒形状对磨削温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探讨了磨削工艺参数对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发现磨削温度随工艺参数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比,二者误差小于8%,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2)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方法,结合热弹塑性理论,研究了PTMCs在磨削过程中的应力场演变以及磨削完成后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磨削温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大于磨削力的影响。此外,增强颗粒形状对残余应力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椭圆形颗粒由于其各向异性,容易在颗粒与基体界面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较大的残余拉应力;而圆形颗粒由于其对称性,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残余应力相对较小。由于材料属性的差异,增强颗粒内产生的残余应力大于基体材料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本文以不规则增强颗粒模型为例,深入分析了残余应力在不同深度层和不同区域的分布规律。增强颗粒的形状对工件的应变也具有显著影响,增强颗粒应变较大,基体的应变较小,且工件在微磨削烧伤状态下应变绝大部分都是塑性应变。
(3)通过高速磨削实验,研究磨削深度对工件表面烧伤颜色的影响以及工件表面在不同烧伤程度下的形貌特征。试验结果发现,随着磨削深度的逐渐增加,表面颜色由金属光泽逐渐变为黄褐色、蓝色,最终呈现蓝黑色,烧伤程度逐渐加剧。轻度烧伤时,工件表面纹理清晰,伴有少量基体材料粘附和孔洞;中度烧伤时,表面出现涂覆层、沟槽和材料堆积;重度烧伤时,表面出现大面积材料剥离和微裂纹。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量残余应力,并结合有限元仿真验证热力耦合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不同进给速度下,仿真与试验结果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误差均小于30%,且对不同深度层的残余应力测量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