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维石墨烯
羟基氧化铁
氧空位
稀土掺杂
超级电容器
摘要:
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严重短缺,环境持续恶化,新型储能器件的研发已势在必行。超级电容器因充放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应用于军事和民生的各个领域,成为新型储能领域最有前途的候选产品之一,吸引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在过渡金属(羟基)氧化物中,(羟基)氧化铁具有高的理论比电容,但其导电率和稳定性差、易团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化学性能的展示。基于此,本文通过简单温和的水热法在氧化铁晶体中引入氧空位,并与具有高理论比表面积、高机械柔性和良好导电性的石墨烯复合。随后,通过稀土元素Sm、Nd掺杂策略构建不同组成的羟基氧化铁电极材料体系,并对其微观结构、空位浓度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
在水热还原条件下采用络合-还原法构建富含氧空位的氧化铁/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OV-Fe2O3/3D rGO),考察了引入空位后对材料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X射线衍射谱中氧化铁晶体中引入氧空位后导致晶格膨胀,晶格间距增大。通过形貌观察,纳米级OV-Fe2O3呈不规则几何多面体结构,在3D rGO表面和三维孔隙内均匀分布。电子顺磁共振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Fe2O3中氧空位的存在,并计算氧空位浓度达14.7%。电化学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0.5 A·g-1时,比电容为928.3 F·g-1。组装OV-Fe2O3/3D rGO||3D rGO非对称型器件提供的能量密度为95.07 Wh·kg-1,通过20 000次充放电循环,电容保持率为94%。OV-Fe2O3/3D rGO||3D rGO理想的超电容性能归因于Fe2O3晶格结构中氧空位的产生改善了Fe2O3的导电率,同时3D rGO的构建也为OV-Fe2O3提供了三维导电通道。
为了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将六水合硝酸钐作为稀土掺杂剂,采用水热法制备钐掺杂羟基氧化铁/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Sm-FeOOH/3D rGO)复合电极材料,研究了Sm掺杂前后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Sm的掺杂电极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62.4 m2·g-1)和更高的氧空位浓度(25.7%)。通过电化学测试,在0.5 A·g-1电流密度下,Sm-FeOOH/3D rGO的比电容为1128.9 F·g-1。组装Sm-FeOOH/3D rGO||3D rGO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提供的能量密度为106.81 Wh·kg-1。经过20 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93.4%。丰富的氧空位有效地增强了本征导电率,并且Sm掺杂后石墨烯具有更丰富的褶皱和孔隙,有利于电解质的渗透和扩散,进而使电极具有优越的储能性能。
Nd比Sm具有更大的原子半径,能够使FeOOH晶体产生较大的晶格畸变,有望获得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我们以六水合硝酸钕为掺杂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不同含量(3%、5%和7%)钕掺杂羟基氧化铁/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Nd-FeOOH/3D rGO)复合电极材料,探索了不同掺杂含量对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钕掺杂含量的增加FeOOH晶体尺寸逐渐减小,5%Nd-FeOOH/3D rGO氧空位浓度为28.6%。经过电化学测试,5%Nd-FeOOH/3D rGO电极材料具有最佳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5 A·g-1时,比电容为1358.4 F·g-1。组装5%Nd-FeOOH/3D rGO||3D rGO非对称超电器件,其能量密度高达117.98 Wh·kg-1。经过20 000次循环测试后,其电容保持率是92.3%。合理的掺杂浓度可以显著改善电极材料的离子扩散速率和导电性,能够获得电化学性能更出色的电极材料,使储能器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