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聚四氟乙烯
可见光与红外伪装
热致变色
摘要: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和军事探测技术的革新,伪装技术由传统的可见光伪装,向跨红外以及多波段兼容、多场景适应的方向发展。然而,因伪装机理的不同和材料热学、光学及辐射特性的差异,设计波段兼容化、场景适配化和调控动态化的可见光和红外一体化伪装材料存在极大挑战。本论文针对丛林、草地和沙漠等典型应用场景,以Ti3C2TXMXene为结构基材,通过多层级结构设计与一体化复合,构建了可见光和红外双波段、红外双模式、动态自调控的伪装材料体系,结合传热调节、相变吸热/储热、光/电热转换、热致变色和光谱调控等原理,实现了动态场景下的多模式模拟伪装应用,研究了材料的构效关系及伪装机理,建立了材料结构与刺激响应及匹配性伪装耦合兼容的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MXene/RGO气凝胶基相变和热致变色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红外伪装性能研究:针对可见光伪装和红外隐身难以实现双波段兼容及多场景适配的问题,构建各向异性MXene/RGO气凝胶基相变和热致变色复合材料,利用多机制热效应调节协同热致变色,实现温度和颜色的耦合调控。采用冰模板辅助定向冷冻和底部浸渍等方法,在多孔气凝胶内部构建定向通道及复合相变材料,构筑气凝胶隔热与相变吸热双重传热阻隔,并通过喷涂法在气凝胶层表面构建温度响应变色层。气凝胶层垂直于通道方向的热导率降低至30.0 m W m-1K-1,在25°C环境条件下,对36°C模拟皮肤实现6°C的隔热效果。相变层的吸热/储热效应增强热传递抑制,将模拟皮肤与环境的辐射温差进一步降低至0.9°C,实现低温模拟丛林场景下的有效红外隐身。相反地,利用骨架/涂层高效的光吸收和光热/电热转换特性,将材料表面辐射温度升高至匹配于环境背景,同时,驱动表面颜色由常温绿色向高温黄色转变,实现模拟高温沙漠场景下的可见光-红外同步双重伪装。
(2)图案化和光谱选择性MXene基复合膜的设计制备及其双模式红外伪装性能研究:针对轻薄化伪装材料在低温和高温变换场景下伪装切换的需求,设计图案化模板构筑阵列结构,并通过刮涂法制备多孔PTFE/MXene/图案化PDMS一体化复合膜,利用多机制热效应协同光谱切换,实现材料在高/低温场景下的双模式红外伪装。基于多孔PTFE膜在太阳光波段的Mie共振和红外高透过特性,以及MXene夹层的低红外发射特性,NMC复合膜表现出>60%的太阳光反射率和低至~30%的红外发射率,协同图案化阵列隔热,将36°C模拟皮肤与25.5°C环境的辐射温差降低至2.5°C,实现低温背景下的屏蔽式红外隐身。得益于反面PDMS的高太阳光透过率和高红外发射率,以及MXene的广谱光吸收性,CMN复合膜呈现出>76%的太阳光吸收率和>95%的红外发射率,自适应地将低温表面的辐射能量补充至与高温背景相匹配,实现高温背景下的补偿式热伪装。此外,复合膜兼具电磁屏蔽以及抗氧化、耐拉伸和自清洁等可穿戴功能。
(3)温度响应和自调控的MXene基致动膜的设计制备及其可见光-红外同步伪装性能研究:针对薄膜伪装材料难以适应多变场景且缺乏环境适应性自调控的问题,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具有差异化热膨胀特性、红外辐射特性和可见光光谱特征的材料,建立热响应致动、红外发射率切换和变色的联动耦合机制,实现环境温度自响应的可见光-红外双重致动伪装。多孔PE、MXene和PTFE作为基体材料,随温度变化产生应力失配,驱动复合膜弯曲变形,PDA改性处理在保留多孔PE固有高红外透过性的同时赋予致动膜棕色色彩,MXene层反射红外辐射并进行光热加热,热致变色涂层提供颜色转变和高红外发射率。得益于此,致动膜在模拟夜间丛林、日光草地和高温沙漠场景中可快速响应,呈现铺展、直立和翻转状态,其暴露面的红外发射率由铺展态的28%增加至翻转态的95%,满足红外发射率反转式需求,将模拟皮肤与参考物的辐射温差均降低至1°C左右,同时伴随由棕色、棕色/绿色相间到棕色的颜色变化和光谱特征匹配。此外,致动膜通过增强常温环境下的散热并抑制光热效应,以及削弱低温环境下的散热并增加光热效应,稳定皮肤界面温度,创造更加舒适的界面微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