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UHMWPE纤维
表面改性
界面粘合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功能化涂层
摘要:
随着轻量化、高强度、长寿命等高性能需求的提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纤维,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前景得到广泛关注。然而UHMWPE纤维的表面惰性和低熔点严重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UHMWPE纤维的化学惰性会导致界面结合弱,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UHMWPE纤维的熔点较低,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困难。因此,研究高效的表面改性方法,提高UHMWPE纤维的化学活性,解决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粘合和加工成型是当前研究的关键。对于橡胶基体而言,由于UHMWPE纤维表面缺乏活性位点,传统的间苯二酚-甲醛-胶乳(RFL)体系的效果不理想,且无法满足越来越紧迫的环保需求。对于树脂基体(聚氨酯)而言,研究一种连续高效的表面改性策略,设计纤维与聚氨酯间的界面结构,是实现UHMWPE纤维在聚氨酯基复合材料中应用的关键。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连续化氧等离子体处理和低温环保浸渍的表面改性策略,并开发了一种低温快速硫化橡胶,以增强纤维与橡胶间的界面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硅烷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上浆处理方法以提高纤维与聚氨酯间的界面结合;研究了一种纤维表面耐高温功能涂层的构筑;阐明了纤维与基体材料间的界面结合机理和粘合失效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的纤维表面官能化接枝的作用机理和改性效果。利用低温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UHMWPE纤维进行活化,在纤维表面引入反应位点和活性自由基。然后通过等离子体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将高活性单体接枝到纤维表面,在不使用引发剂的情况下实现纤维表面的长久性官能化改性,并使用RFL浸渍对纤维进行后处理。研究表明,改性后纤维表面引入了羰基、羟基和羧基等极性基团,纤维的表面能提高了109.5%,强度损失率为5%。与未改性纤维相比,改性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得到提高,其中H抽出力提高了135%,剥离强度提高了145.2%。此外,通过多种促进剂并用的策略制备了一种适用于UHMWPE纤维的低温快速硫化橡胶,在135℃下的工艺正硫化时间小于15分钟。通过分析界面处的元素分布情况,阐明了纤维与橡胶间的界面粘合机理,为UHMWPE纤维与橡胶间的界面结构设计提供了借鉴。
(2)针对传统RFL体系固化温度高和环保性差的问题,基于低温解封的封闭异氰酸酯、聚多元醇、交联剂和丁吡胶乳,研究了一种适用于UHMWPE纤维新型低温环保浸渍体系(PIL),以增强纤维与橡胶之间的界面结合。利用低温连续化氧等离子体处理激活UHMWPE纤维,成功取代了传统的一浴活化液。研究表明,PIL体系可以在120℃左右实现固化,形成具有交联网络的氨基甲酸酯结构,从而取代有毒的酚醛树脂网络。在较低的固化温度下,PIL体系的粘合效果优于传统的RFL体系。浸渍改性后,纤维与橡胶间的静态界面粘合性能提高了114%,动态界面疲劳性能提高了525%,界面耐老化性提高了14.1%。研究了界面处的硫元素聚集行为和模量梯度过渡效应,通过界面动态疲劳和红外热成像阐明了浸渍纤维与橡胶间的界面结合机理和粘合失效机制。
(3)为改善UHMWPE纤维与聚氨酯基体间的界面粘合,合成制备了一种硅烷(APTES)改性的自乳化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WPU)上浆剂,并对纤维表面进行上浆改性。研究表明,随着APTES含量的增加,WPU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结晶度降低,亲水性和表面能降低。这是因为APTES与WPU间的交联作用增加了WPU分子链的相互缠结,限制了聚合物链段的运动自由度。经过WPU上浆改性后,UHMWPE纤维表面的化学活性、亲水性和表面粗糙度提高。上浆处理增强了纤维束间的抱合力,纤维的拉断强度提高了6.9%。与未改性UHMWPE相比,UHMWPE-P-WPU的ILSS提升了32.9%,达到了19.4 MPa。为了构建纤维与聚氨酯基体间的模量梯度过渡,在WPU中引入了羧基化碳纳米管进行补强改性,在纤维表面构筑了一种有机-无机杂化改性涂层。杂化改性后,纤维与聚氨酯间的ILSS提高了40.4%,IFSS提高了88.5%,并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5.8 S/cm)。与原始PU基体相比,改性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99.6%,达到77.9 MPa。通过多尺度界面设计理念为UHMWPE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设计提供了思路。
(4)为提高UHMWPE纤维的化学活性和耐高温性能,在纤维表面构筑了功能化双涂层结构。利用多酚和多胺间的氧化自聚合在纤维表面构建了具有类聚多巴胺结构的酚胺(PA)涂层作为二次反应平台。然后通过物理吸附、π-π共轭和氢键作用在纤维表面进一步沉积了聚酰亚胺(PI)涂层,制备了具有多功能性的UHMWPE-PA-PIx纤维。研究表明,改性涂层在纤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