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肾虚血瘀
补肾通脉方
miR-126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炎症因子
摘要:
【目的】探讨补肾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微小RNA-126(miR-126)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60例T2DM合并ASCVD肾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实施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和运动干预,并给予降糖、调脂、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通脉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iR-1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以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患者的颈动脉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1)血清miR-126水平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miR-12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的血清miR-126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对血清miR-126水平的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血清VCAM1水平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对血清VCAM1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RP、IL-1β、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研究组对血清IL-1β、IL-6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而对照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对TC、LDL-C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颈动脉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63.33%(19/30);组间比较(χ^(2)检验),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补肾通脉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上调miR-126的水平,抑制VCAM1表达,降低血清CRP、1L-1β、IL-6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延缓T2DM合并ASCVD病情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