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非周期性扰动
周期性谐波
滑模控制
指数趋近律
固定时间收敛
自抗扰控制
准谐振控制器
摘要:
永磁同步电机(PMSM)伺服控制系统正逐步成为现代工业装备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技术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多样化,提高控制系统性能并增强其对内部与外部扰动的鲁棒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参数不确定性、负载变化以及逆变器死区效应等周期性与非周期性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这些干扰因素,采用滑模控制、自抗扰控制,并结合固定时间收敛和准谐振控制器等先进理论,设计了复合的控制方案。通过仿真与实验对比验证,设计的控制策略方案有效提升了PMSM控制系统速度环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并通过抑制电流环的周期性谐波增强了系统的抗扰能力。具体研究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围绕永磁同步电机的伺服控制展开系统性研究,涵盖理论建模、控制策略、仿真实验及硬件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首先,从PMSM的工作原理及其数学模型入手,构建了不同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并利用Clarke变换与Park变换简化控制模型。其次,深入分析矢量控制策略,结合逆变器工作原理,引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并通过仿真验证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搭建了PMSM驱动控制实验平台,完成驱动模块、编码器模块、电流采集模块及智能功率模块的硬件设计,并基于DSP与FPGA开发驱动控制器及相关程序。该实验平台为后续复杂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验条件支撑。
(2)针对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控制策略展开研究,重点改进传统滑模控制算法的趋近律,并设计扰动观测器以增强系统的抗扰能力。首先,建立了考虑扰动因素的PMSM数学模型。其次,分析了传统PI控制器在参数依赖性和抗扰动性能方面的局限性,并针对滑模算法中传统指数趋近律存在的不足,从趋近项入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指数趋近律,以提高系统的收敛速度并减少抖振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改进趋近律的滑模速度控制器(NSMC II)。此外,为了补偿参数不确定性和负载变化等扰动,设计负载扰动观测器(LDOB),实现对扰动的实时估计与前馈补偿。最后,将设计的复合控制方案(NSMC II+LDOB),通过仿真实验与PI、SMC、NSMC I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其在速度响应、稳态精度和抗扰动性能方面的优越性。
(3)针对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速度环的扰动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时间收敛滑模控制(FSMC)与固定时间收敛滑模观测(FSMO)的复合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负载突变等非周期性扰动的PMSM数学模型,并基于固定时间理论构建稳定系统。其次,设计FSMC控制器,使系统状态能够在与初始条件无关的预设时间内快速收敛,从而显著提升PMSM速度环的动态响应性能。进一步,为增强系统的抗扰能力并抑制滑模抖振,设计FSMO观测器,对总扰动进行实时估计,并对FSMC进行前馈补偿,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将FSMC-FSMO方案与传统滑模控制(CSMC)及单独使用FSMC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收敛速度、稳态精度和抗扰动能力方面的显著优势。
(4)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电流环的谐波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准谐振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抗扰控制(QR-ADRC)方案,以提升系统对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扰动的抑制能力。首先,建立了考虑逆变器死区效应和永磁磁通谐波影响的PMSM数学模型。其次,基于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和线性自抗扰控制律,设计了传统自抗扰控制器(ADRC);并进一步引入准谐振控制器,设计了基于准谐振扩张状态观测器(QR-ESO),通过误差传递函数波特图分析可以得出,相比于传统ESO仅在低频和高频处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QR-ESO能够更精准地估计谐波干扰并进行补偿,从而提升电流环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最后,通过仿真对比和实验验证,分析了QR-ADRC与传统ADRC在不同负载工况及参数失配条件下的抗干扰性能,验证了QR-ADRC在谐波抑制、动态响应和系统鲁棒性方面的有效性和优越性。